长江达氏鲟(长江鲟)的调查研究探讨和生态资料
达氏鲟的概述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 1868),别称长江鲟,地方名沙腊子、癞子鱼等,古称鮛鲔,其体延长,呈梭形,头部呈楔形,吻部延长,口下位,躯干具5行骨板,背骨板1行、侧骨板2行、腹骨板2行,尾鳍呈上歪尾;头、背部为灰黑色,腹部为白色,条鳍呈青灰色,骨板呈黄色。其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及金沙江下游干支流(四川西昌至湖北沙市,现达湖南洞庭湖),属淡水定居鱼类,因喜栖息于水流缓慢、沙泥底质的湾沱中,故被渔民称为“沙腊子”。大多数个体全长0.6—0.75cm、体重1—2kg,成熟个体全长0.9—1.2m,体重4—14kg,最大全长1.5m、体重20kg,雌鱼大于雄魚。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胃容物中常含大量沙粒。其雄鱼4—5龄、雌鱼5—6龄性成熟,繁殖季节在3—4月、11—12月,产卵场在四川的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雌鱼绝对怀卵量6—13万枚,卵具强粘性,其幼鱼索饵场亦在四川。
其人工繁殖在76年进行了初步研究,1981年1月4日湖北宜昌葛洲坝截流后其被分割为上、中有两个种群,1988年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1998年内塘训养和人工繁殖成功。后又因受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挖砂采石、水污染等人类活动影响,1994年后中游的野生个体消失,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游种群自然繁殖中断。2010年被IUCN评为CR极危,2022年7月21日IUCN评为EW野外灭绝。目前依靠人工繁殖、增殖放流避免灭绝。

近代调查研究(1868—1981.1.04)
1868年法国的Duméril根据在长江采到的标本,定名为达氏鲟。
民国时期,中国的Wu(伍献文)(1930)根据在长江、宜昌、重庆采到的标本,德国的Rendahl(1932)根据在四川铜罆驿采到的标本,日本的Kimura(木村重)(1934)在《Description of the fishes collected from the Yangtze-kiang China,by the late Dr. K. Kishimouye and his party in 1927—1929》中根据在重庆采到的标本(部分误定为中华鲟(A. sinensis),中国的Chang(张孝威)(1944)根据在泸县采到的标本,各自做了有详有略的形态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调研组(1960)根据1956—1959年在重庆等地的调查,对达氏鲟的解剖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同年对其在演化中的地位作了研究。中国的伍献文,杨干荣,乐佩琦(1963,1979)在《中国经济动物志 : 淡水鱼类》(第二版)中根据在长江的调查,作了达氏鲟的生物学研究(前者部分将中华鲟误定)。
1972年农业部下达“长江鲟鱼专项调查”的科研项目,由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等进行。中国的傅成仁(1974)对长江中的达氏鲟和中华鲟作了统计分析与比较,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1975)作了达氏鲟的生物学问题探讨,1975年四川省长江水产调查组在《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资料汇编》中对达氏鲟的生物学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同时作了渔业。1976年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在《长江鲟鱼类的研究》中对达氏鲟的生物学较作了详细的研究,研究方面包括形态和解剖、生态习性、天然繁殖等(1988年改名《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出版。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1976)根据在重庆、木洞、涪陵等地采到的标本,对达氏鲟的生物学作了较详细的研究,重庆市长寿湖水产研究所(1976)对达氏鲟的人工繁殖进行了较详细的初步研究。中国的施白南,傅成仁(1979)对其种名问题作了探讨,中国的施白南,陆云荪(1980)对其早期记述作了研究,中国的黄德祥(1980)对其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及摄食初期食性作了观察。
种名问题
(Duméril 1868)定名时并未详细说明模式标本产地(仅记为长江)。各学者对其都各持己见,仅凭借部分重合度高的微小性状差异就定为达氏鲟或中华鲟,且不了解生态习性。(施白南等 1979)认为该标本采自长江中下游,并认为该标本实为长江中华鲟,还认为珠江和长江的中华鲟为同名异物,而原达氏鲟则是一新种,暂名为川江鲟(Acipenser SP.);但考虑到命名者身份(法国驻汉口总领事),笔者认为该标本采自汉口,也符合历史背景,但命名者的形态描述相对简单,也未测量个体大小,其综合来看更接近达氏鲟,所以该标本大概率应为达氏鲟(笔者也并不否认(施白南等 1979)的推测,仅是认为该标本为达氏鲟的概率更大)。而珠江和长江的中华鲟也确实形态差异甚大,在分类上已达一级水平(潘炯华,刘成汉 1986),(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还存在生殖隔离,考虑其模式标本采自广州,长江的中华鲟可能是另一种,也有可能系其亚种,若事实如此,笔者将会称其为东亚鲟(Acipenser SP.),最早由法国的(Dabry,Thiersant 1872)在长江采到(误定为达氏鲟);但考虑到其还并无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仅凭借形态就拆分为种或亚种是武断的,故笔者仍采用保守观念,既分布珠江、长江等流域的大型海河洄游鱼类皆为中华鲟。
而若是如此,加之达氏鲟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个体大小远小于中华鲟等特征,以此推断(Dabry,Thiersant 1872)采自长江的标本,(Günther 1874)采自上海的标本,(Mori 1929)采自济南的标本,(Nichols 1943)采自上海、洞庭湖的标本,(伍献文,杨干荣,乐佩琦等 1963)采自长江的部分个体,(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等 1963)采自福建三沙、吴淞、上海的标本等,这些被定为达氏鲟的标本实则都是中华鲟的同物异名。日本的松原喜代松(まつばら-きよまつ)(1955)报道在朝鲜西岸和黄河的分布,中国的李思忠(1965)报道在黄河下游河南、山东的分布,朝鲜的金利泰(1966)报道在汉江口的分布,实际全部是中华鲟。
长江中华鲟和达氏鲟在鳍条、骨板等性状上无明显差异,重合度高,难以区分,早期被一些学者用到的吻部长短和骨板间皮肤粗糙度则受年龄影响较大,效果亦不佳。依(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长江中华鲟鳃耙呈三角形片状,鳃耙数28枚以下,头长为眼径的27倍以上,吻骨板1块(9.9cm以上幼鱼有体色过渡区,背鳍基长为头长的0.39倍以上,鳃耙较少且排列稀疏)等。达氏鲟鳃耙呈棒状,鳃耙数30枚以上,头长为眼径的26倍以下,吻骨板多块等(16cm以下幼鱼无体色过渡区,背鳍基长为头长的0.35倍以下,鳃耙较多且排列紧密)等。笔者认为达氏鲟成鱼的背骨板颜色(灰黄色等)和个体大小(4—20kg)也较易区分。依上,(Kimura 1934)采自重庆的中华鲟标本(鳃耙数38),实为达氏鲟的同物异名。






生态 : 食性、洄游和繁殖
达氏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渔民称其食物为“阴渣滓”,属底栖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强(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1972年10月至1975年12月在宜宾至万县江段及其某些支流采到的79尾体长9.2—99cm、体重0.0062—15.9kg的达氏鲟,食物包括水生寡毛类、虾类、襀翅目幼虫、蜉蝣目和蜻蜓目的稚虫、摇蚊科幼虫、鰕虎鱼属、其它昆虫的幼虫残体、浮游动物、双壳类;硅藻类、绿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其摄食量大,胃充塞度一般为III—IV级(清晨采到的个体胃充塞度大于黄昏采到的个体),1975年5月江津捕获1尾体长12cm、体重21g的幼鱼,剖检胃内有3尾体长1.3—2.1cm的鰕虎鱼,全重0.62g,占体重的3%(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1958年3、4月在宜昌解剖的23尾个体中,6尾全部摄食蜻蜓幼虫,7尾蜻蜓幼虫占60%以上,摇蚊幼虫约占 30%以下,8尾摇蚊幼虫占90%以上,全部吃鱼苗的2尾,重庆解剖的11尾个体,4月以后主要摄食蜻蜓幼虫,体长10cm以下的幼鱼主要吃摇蚊幼虫(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达氏鲟的食物受周期、环境、生长阶段影响。其夜间觅食强度强于白天,年周期内以5至7月食物种类最多,食物种类也有差异;其聚集地和索饵场受水生底栖生物的繁殖、生存等有密切关系;体长10cm以下和10—20cm的个体以动物性食物为主,20cm以上后植物性食物增多(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和中华鲟不同,达氏鲟不进行远程洄游,放流并重捕的12尾个体,有9尾原地重捕,2尾分别下移8、13km,1尾下移97km(四川省长江资源调查组 1988)。
其偶尔进入嘉陵江、沱江、岷江等支流。在嘉陵江其分布于南充以下江段,支流渠江也有分布。岷江数量较少,但曾采到过标本(张春霖,刘成汉 1957)。3至5月时沱江中个体较少,6至7月时干流涨水,这时便有个体进入沱江下游,数量较多。云南东川小江亦有捕获过。而至于汉江的记录,笔者则认为是中华鲟(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其雄性、雌性II、III期性腺成熟系数不同,雄性、雌性II期性腺成熟系数分别为0.6—1.3%、2—3%,雄性III期性腺成熟系数分别为1.7—2.8%。雄性、雌性性成熟系数分别为4.5—6.5%、10—18.8%(II期性腺及以后已可剖检后肉眼分辨性别)。宜昌捕得的雌鱼卵巢为III期,重0.55kg,另一尾雄鱼成熟系数为5,精巢重0.317kg,应属IV期;V期精巢雄鱼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解剖后镜检精巢有大量活动的精子;IV期卵巢雌鱼卵径2.2—3.5mm。VI期性腺个体为产后个体,雌鱼产后卵巢松弛(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其性腺发育资料较少,缺乏成熟系数和性周期的统计,也没有I期性腺,也缺乏各期性腺的观察。
达氏鲟怀卵量约6—13万枚,体长96.5cm、体重8.7kg的雌鱼怀卵量12.9万枚(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卵径2.2—3.5mm,较中华鲟较小,其属沉性和粘性卵,具强粘性,目前未见其卵被食卵性鱼类吞食的报道(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根据采到的亲鱼、幼鱼,其产卵场分布于泸县以上的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江段,从冒水至合江都有分布,此外在宜昌也采到过成熟的亲鱼(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故不排除合江以下江段也有其产卵场。其产卵场一般在主河道的石砾滩上,流速1.2—1.5m/s;透明度33cm;水深5—13m;水温会因季节而变化,夏季为16—19℃,秋冬季为12—15℃。幼鱼孵化后进入产卵场下游沙泥底质的湾沱育肥(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主要参考文献 :
[ 1 ].Duméril A.. Notes sur. trais,Acipenser dabryanus,polyodon gladius et……Nouv. Arch. Mus. Hist. Nat. Paris,IV,1868,P.98,PL XXIII jig. I yangtse.
[ 2 ].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其人工繁殖研究. 成都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15—23 218—219 230—235.
[ 3 ].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等. 东海鱼类志.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63 : 92—93.
[ 4 ].Kimura S. Description of the fishes collected from the Yangtzekiang, China, by late Dr.K.Kishinouye and his party in 1927—1929.Jour. Shanghai. Sci. Inst.,1934 3(1) : 14.
[ 5 ].伍献文,杨干荣,乐佩琦等. 中国经济动物志 : 淡水鱼类(第二版).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63,1979 : 15;17—18.
[ 6 ].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长江鱼类. 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76 : 16—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