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代农业经济发展重点概念讲解。笔记
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其地位
(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以通史视角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准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
(一)归纳总结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1.积极性
(1)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性
(1)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2)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
(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租佃关系
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作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和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1)原因
①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为租佃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租佃关系产生。
②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③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签订契约作为解决纷争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出现二地主阶级使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
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魏晋南北朝(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比重不断增长。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风俗习惯的影响:
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1)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原始社会一氏族公社所有 (土地公有制)。
②奴隶社会一井田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候;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在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给自足并非是富足,而是要满足自家基本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辛受到压迫,难以生存)
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鱼鳞图册),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中国古代商业的变化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限制。
交易物品的变化
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一贝、 铜钱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使用金银。
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血缘发展为地缘组织、业缘组织。
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过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