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科技强大,为何没有造出核武器?德国错误政策是关键
1945年7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从天而起,人类史上第一颗原子弹于日本广岛绽放,而此时距离德国纳粹仅仅过去了两个多月。毫不夸张地说,核武器不仅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和雅尔塔体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核武器之父”的奥本海默对核武器的威力十分震惊,他对世界说道“我开启了地狱之门”,同样在地球的另一边,一位德国籍科学家远比奥本海默更加震惊,因为他曾经距离发明出这种可以毁灭人类文明的武器只有一道计算的距离,可就是这简单的计算,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纳粹德国统治世界的梦想破灭。他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铀俱乐部”的核心—海森堡。
序言—故事的开头
1939年4月,一份作战计划被递交放置在了柏林总理府希特勒办公桌上,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领袖,希特勒每天都有处理不下百份文件,但今天这份文件使他异常兴奋。因为这份文件的名称叫做“白色方案”,希特勒很快做出批示,因为他相信这是他征服欧洲乃至世界的第一步。

随后的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对波兰第二共和国宣战,仅仅一个月后波兰便沦陷了。当世界为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行为震惊时,一个更加隐秘的计划悄然而生,一个名为“铀俱乐部”的组织被纳粹德国军需部建立。
俱乐部以海森堡为核心,囊括了重核聚变的发现者哈恩、斯塔拉斯曼在内的多名物理学家,研发核裂变技术以寻求核力量在武器方面的运用。

但由于技术所限和海森堡在计算方面的失误,纳粹德国错误的估计了制造核武器的富铀用量,便认为此计划可行性微乎其微,便于1942年将其搁置,1944年,纳粹德国想要重启计划时候却发觉他们再无成功的可能性了。因为命运的礼物早已明码标价,而他们以政策的失误作为筹码换取的欧洲的不断胜利,代价却是核武器制造的失败,失去征服世界的野望。
根源—经济政策的失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加透彻的了解纳粹德国的经济政策,我们不得不从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说起。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及其盟友必须承认战争的责任及赔偿,割让两个省给法国、割让一个省给丹麦、割让大约四个省的面积给波兰。此外,还规定德国需赔偿2260亿马克,直至2010年还清。

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而经济大危机更加使的德国的经济雪上加霜,通货膨胀急剧增加,以至于一个面包售价50万马克,人民对魏玛政府信任度急剧下降,纳粹政党利用时机上台,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经济改革。
当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政党上台后,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纳粹党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计划修建超过140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以增加工作岗位。
勒令保时捷公司设计出一种是德国公民都可以负担的起的汽车,满足地区之间交流,以促进经济发展。汽车制造有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岗位增加。

此番政策,使德国的失业率大幅度下降,经济快速发展。但实质上,政府承担了巨额财政赤字,强行创造需求,因此德国经济只是泡沫。对于巨大的财政赤字,纳粹德国从1934年起,便将经济中心转移至军工企业。
于是在1939年德国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用战争获得财富来解决财政赤字,而财富的百分之70也投入战争之中。整个国家被战争所裹挟,以至于对科技创新投入也较为喜欢周期短,见效快的军事工业,而对于核武器研发这种周期长的工作,经济支持自然较少。
直接原因—人种政策的失误
由于希特勒早年的经历,其对于人种有着固执且偏执的态度,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高贵、最聪明的人种,而雅利安人在一战后国家经济上的惨剧,是因为犹太人的剥夺产生的,因此希特勒坚定的执行了两种政策。

其一是:犹太人灭绝计划。希特勒在德国本土及自己所征服的土地之上,建造了许多集中营,将犹太人财产搜刮后,关入集中营,让他们从事辛苦的劳作,而后便将其残忍杀害,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其二便是:人种改良计划。由党卫军精心挑选德国军官与金发碧眼的纯种雅利安人结合,以希冀生出完美的雅利安后代。而作为本土的雅利安民族,如果在出生之时,出现残疾等疾病,便将其逐出雅利安民族。在这两种计划的实施之下,无数优秀的犹太科学家出走,无数杰出的德国本土科学家被否定,无数处于中立地带的科学家被彻底推向了另一边。

在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中,犹太人数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便有著名的“核弹之父”—奥本海默,“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称的爱因斯坦。因此纳粹德国的原子弹研发工作极其缓慢,且极度缺乏人才。
间接原因—德军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
1944年在德军双线作战的压力之下,纳粹德国急切需要一种可以扭转乾坤的武器,于是“铀俱乐部”被重启,但由于盟军情报部门对于德国的监听,盟军对于德军的动向了如指掌。早在1942年10月,盟军为了阻止德国的原子弹计划,指挥了一场名为重水之战的军事行动。

1943年2月27日,盟军突击小组成功炸毁了位于挪威维莫克镇巴仑山的重水工厂,1943年底,英国接收到密报:“工厂经过修复又重新生产重水”。由英国皇家空军进行空袭,美国第八航空师配合,对纳粹德国的工厂进行连番轰炸,但未能取得效果。
为了核武器的顺利制造,纳粹德国计划将维莫克化工厂提炼重水的设备及存储迁往德国。1944年2月19日,重水向德国出发,但当“海多罗”号上的到达休息之际,德国接应的卫兵此时还未到达,盟军潜伏的本泽和艾因纳尔在此时潜入德军邮轮,安装炸弹后悄然离开,当10时50分“海多罗”号启航之际,炸弹爆炸了,纳粹德国最后一批珍贵的重水连通制造设备沉入了挪威的廷斯贾克湖湖底。纳粹德国原子的梦想破灭了。

除了以上政策的失误,纳粹德国的内部争夺权力严重,整个国家被民粹裹挟,社会处于高压之下使得纳粹的核武器迟迟不能研发成功。而盟军对于纳粹德国研发工作的破坏及自身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努力也是重要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多种方面之下,使得纳粹德国没有将这种恐怖的武器研发成功,挽救了全人类的命运,拯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
纳粹德国在核武器研发工作上,研发时间最早,资源最为优越(欧洲最大的铀矿处于捷克,重水工厂处于挪威),拥有发现核裂变的哈恩和斯特拉丝曼,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但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即对经济掌握的失控,对人种的驱逐,军事战略上的失策,使得他们距离原子弹仅有一步之遥。政策作为国家机器行动的指南针、方向标,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当政策出现严重的失误时,即使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再强大,也是无本之源,只会越走越远,落的个南辕北辙的下场,成就梦幻般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