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家答疑丨儿童多动症的五大误区,很多爸妈都没搞清楚

2023-05-11 11:52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有些父母对多动症(ADHD)的认识,就像南极和北极的两个极端。


比如孩子就是活泼爱动一点,结果家长焦急地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孩子的多动症(ADHD)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佛系”的家长却不肯正视。


今天要说的儿童多动症的五个误区,就被很多人当成了“常识”,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误区。



误区1:

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就是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人际交往困难。但是,并不是说有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ADHD。


多动和冲动行为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很常见,人类大脑成熟和行为社会化过程中,是逐渐习得自控能力的,额叶区是人类对自我调节和执行功能重要区域,这个区域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所以我们要排除发育过程中正常范围内的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


同时,有几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可以出现类似ADHD的症状,所以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疾病进行症状的识别和评估,以确定原发疾病。


需要与ADHD进行鉴别的常见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过敏、脑损伤、癫痫、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精神创伤、焦虑性障碍、心境障碍、特定学习障碍等。


不管是ADHD、还是伴有类ADHD症状的其他相关疾病,都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



误区2:

ADHD不是病,只是教育问题


ADHD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其症状表现、严重程度因个人、时间、需求而异。ADHD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们的社会对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有极高要求,这给ADHD群体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首先,ADHD最常见的病因是家族遗传:某些特定的基因决定了大脑发育,大脑发育又被其他基因和早期环境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和情绪。


其他的病因可能包括胎儿暴露在重金属、酒精、尼古丁和有毒化学物质中,导致出生体重过轻,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基本症状,某些情况下可表现为多动;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是引发ADHD症状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ADHD症状的产生和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先天性格和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不能说ADHD只是教育问题。



误区3:女生一般不会得ADHD


“女生一般不会得ADHD”的说法,准确反映了在ADHD的领域里,女性被忽视的状况。


目前,“多动症”作为“ADHD”的旧称,仍然被大家延用。一般来说,儿童在小学期间的好动、不服从、冲动及攻击行为,带来的风险更高,也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这部分人群的确诊率也会更高,而在这部分人群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男孩。


符合ADHD诊断的女孩,则可能不太容易被发现,她们多以分心、做白日梦、混乱为主要特征。


一般来说,女孩从小就比男孩更配合和遵守规则、更早社会化,女孩通常也能够比男孩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以掩饰自己存在的困难,这并不意味着,ADHD没有给她们带来麻烦和痛苦。
她们可能不会像男孩一样,出现明显的冲动、攻击行为,更多的可能是出现抑郁、焦虑等相关问题。


现今,女性ADHD的患病率逐渐升高,男女患病率从早前的5-10:1,下降至1-1.5:1,我们可以看到男女患病率越来越接近。这说明了,女性ADHD患者的数量比我们认为的要多,也指出了“女生一般不会得ADHD”的说法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



误区4:填量表就能确定孩子有ADHD


目前没有客观评估手段,比如血液检查、脑扫描或测试等可以明确指示是否患有ADHD。


对于ADHD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就诊过程中的访谈评估,包括对患者的病史、精神病史等进行仔细询问,以及与患者关系亲密的人进行情况了解(父母、老师、配偶等),建立较完整的发展史内容。


在确定患者的原发疾病为ADHD之前,也要对病症进行识别和评估,排除其他的疾病。


神经心理测试、量表等主要是对意识、注意力、执行能力、智商等进行评估的工具,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测验是ADHD诊断的辅助和补充,但并不能取代对个体日常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详细评估。



误区5:ADHD不用管,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好


成人ADHD的存在,告诉我们ADHD的影响不单单局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这种影响是可以持续到成年的。


研究者发现,大概有2/3的ADHD患者在成年后仍符合诊断标准。


ADHD的一些躯体多动行为可能会在青春期逐渐消失,但是其他伴随的症状,包括强烈的不安定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易冲动、计划和自我管理问题等,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成人ADHD的表现症状可能各不相同,并且他们的生活仍然会被并发的其他情况所影响,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物质滥用、赌博或网络成瘾、反社会行为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到他们的亲密关系(伴侣关系、朋友关系等)、以及学业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方面的困难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挫败、或进一步遭遇失败。


在现今社会里,未接受合理干预的ADHD群体面对的困难、压力都是极大的,持续的重要社会关系的支持和坚持有效的治疗干预,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时候爸妈无需过于担心,但也要适当关注孩子的表现,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References:

Gizer, I. R. , Ficks, C. , & Waldman, I. D. . (2009). Candidate gene studies of adhd: a meta-analytic review. Human Genetics, 126(1), 51-90.

Scahill, L. , & Schwabstone, M. . (2000). Epidemiology of adhd in school-age childre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9(3), 541.

Castellanos, F. X. , Sonuga-Barke, E. , Milham, M. P. , & Tannock, R. . (2006). Characterizing cognition in adhd: beyond executive dysfun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3), 117-123.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Mengmeng Han


专家答疑丨儿童多动症的五大误区,很多爸妈都没搞清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