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孤注一掷》-20230827
周四错过在影院看,趁周末在家养病,躺在床上看完枪版。躺姿2个多小时,腰酸背痛,主要是胖妞趴在自己肚子上睡觉,不舍惊动它。 提出2个问题,牵引思考: # 为什么会被骗? 剧中给出回答,人有贪心和不甘心。很对,但只是结构性的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是因为有人处心积虑的骗别人,前后两者三七分,之所以补齐后者有两点考量: 1. 各自可为而有所为。强调前者让观众警醒,对个体而言,可警醒反思,可自我掌控。补充后者,是强调组织职责,组织应有其义务,应保障所辖民众/成员免受规模性/体系性/致命性的危险和威胁。换言之,个体和组织应各尽其责。理想情况一,个体全部是理性人,0人受骗,诈骗行业无经济来源,无法滋养产业,经济逻辑无法闭环,诈骗行业自行消散。理想情况二,组织/国家法力无边,彻底扫清诈骗行业,无人诈骗,也就不会有人上当受骗。当然现实是灰度,国与国不一样,人与人不一样,但个人和组织各自做好,自立自强,又相互依赖。 2. 树立价值观和道德层面的基准。被骗的基础是有坏人处心积虑骗人,此为第一性原则,第一责任是骗子,而不是受骗人,否则价值和道德体系会崩溃。 犹如穿性感衣服/夜晚在外面的女子被强奸,基本逻辑是强奸既犯罪。如打破此基础,转而首先讨论穿什么/怎么穿/为什么在外面/什么时候在外面合适等,价值和道德沦丧也即一步之遥。同理,对被骗人,可以骂他蠢/笨/贪,但无论法律还是道德层面,他是受害者,而不是犯罪者或诱导犯罪者。 稍扩展些,再精明的个体,也难以逃脱被欺骗的可能性,往往不是简单的“蠢/笨/贪”简单涵盖,“庞氏骗局”“黑暗中世纪”“地心说”“三体里的虫子”,某种程度上,谁不是被骗人...,归根到底,个体是很难突破时代和认知的局限。话题很大,是不是有意骗人,谁是施骗者,没有经济和利益损失是否是被骗等等。核心是不能把被骗完全归咎为被骗者,而是个体/组织和体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被骗。 # 怎么减小被骗的概率? 只是对个人而言,组织/体系维度不在此讨论。从两个大的方面做: 一、培养思维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思维受到至少3层的限制,①时代限制。聪明如亚里士多德,也难以想象飞机或火箭;②知识限制。中世纪最聪明的医生,也只能猜测黑死病可能是会通过老鼠传染,但不会理解本质是病毒或细菌引起;③自我认知限制,我以为我懂了,实际不理解。7-8的孩子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常识,是记住的,是听来的。但是如何验证或者证明(含观测)出来的哪?太阳东升西落,春夏秋冬,不可以证明吗? 恐怕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都无从理解。所谓常识,不见得理解,很多是从众效应。 培养逻辑思维的习惯,从实证(调查)角度收集信息,从逻辑层面上考虑因果关系,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简言之是“实事求是”,较有效的方法是提问题,然后通过说出来或写出来回答问题;最后审视答案的逻辑性。 二:尝试构建底层逻辑基础。 时代和知识均有限制,对具体的个例如何分辨或理解,往往会犹如瞎人摸象。此时可考虑跳出个案,看底层的逻辑。底层逻辑犹如公式或定理,遇到不同的场景,直接套用,避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 ①交换原则(逻辑): 宇宙的最基本规则之一,前面有个基本的描写。回到主旨,在你得到收益的时候,你的付出是什么? 如果没有相对清晰的答案,需慎重。像金晨,朋友为什么为你介绍工作?友情和感情是很美好的东西,但也是对正确的人、合适的人才具备价值。 为什么每月十几万,就因为长的漂亮? 交付原则,只是底层的原则,并非不认可感情/爱情/亲情的珍贵,也并非以利益的视角看待一切关系。相反,认识到交换的规则,才会更珍惜茫茫世界中遇到感情/爱情,遇到合适的人,是多么的珍贵,更应该珍惜。像请朋友喝酒吃饭,情感交流和心情舒畅,不是几百元钱能换到,相互的情感满足和成就。 ②经济闭环原则: 像各种投资,23年某月中国工业利润平均是4.2%,股市悲鸿遍野。如果有个10%的投资回报率,一定要小心,经济基础是无法闭环的。 经济闭环非常关键。 ③人性复杂性和不可All In原则: 要接娃放学,草草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