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末朱温为什么未能统一中原?

2022-07-18 18:37 作者:布尔什维克扬  | 我要投稿

因为汴军积弊,徒有其表。

汴军强劲似乎是大家的共识,但从其和秦宗权的蔡军以及杨行密的吴军交手就可以看出来,其并非天下之首,更不用说晋军了。其中朱温正确的战略布署以及政治铁腕和糟烂的对手反映在了汴军的“强悍”。


对手烂糟首先表现在消灭秦宗权和蔡军。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的六月份,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汇合陈州的军队在溵水(今沙河)大败秦宗权的蔡州军,斩杀秦宗权军数千人,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85年(这一年三月份,唐僖宗李儇改元光启)秦宗权军继续攻打亳州以及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朱温再次重拳出击,大破秦宗权于焦夷(在亳州一带),秦宗权军大将殷铁林被俘虏,不久被枭首。


看起来,秦宗权似乎一直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压制,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旧五代史太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光启)二年,蔡贼日炽”很明显秦宗权并没有因为黄巢的败亡以及朱温的打击而出现任何失败的迹象,就是朱温自己也是“累出兵与之(秦宗权)交战,然或胜或负,人甚危之”《旧五代史太祖纪》毕竟是朱温自己的传记,史官肯定要把传主朱温最为光彩的一面表现出来,对于朱温的处境自然要说得隐晦委婉一些。《新唐书逆臣》的记载也说明了此时朱温的窘境“朱全忠保汴,仅自完而已。”秦宗权的势力很大,当然他的优势也仅仅是“势力大”了。


这一年的七月份,蔡州兵又围攻许州(许昌,秦宗权自己的老家),许州节度使鹿弘晏向朱温求救,很不幸,在朱温救兵未到时,许州已经失守,鹿弘晏被杀。十月份,朱温部将李唐实攻克滑州(在今天安阳附近),消灭叛乱的滑州部队,朱温势力彻底占领滑台地区。十二月,秦宗权又攻陷郑州,但随即就在金堤驿(河南濮阳一带)战败。不得不说,秦宗权虽然势力很大,但其军事才能实在不敢恭维,蔡军面对汴军真就如同土鸡瓦犬一般,被朱温军打得“军中往往自相惊乱”,也可见蔡军战斗力之低,秦宗权庞大的势力就这样被相对弱小的朱温一步步蚕食。


光启三年,围攻汴州的蔡军又被大败于夷门(战国时魏国都城东门,在开封一带),汴军斩获首级万余,五月,汴军又在酸枣门外击溃蔡军,蔡军尸体“僵仆相枕”,秦宗权溃退回郑州,又开始了传统技能“焚其庐舍,屠其郡人而去”,河南各地蔡军也纷纷溃退。不过,此时的朱温虽然屡次打得秦宗权满地找牙,但是其他藩镇对于朱温的威胁也不小,比如这次击溃秦宗权之后,朱温就和自郓洲来援的天平军节度使朱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他们和朱温一样,都是宋州砀山人)爆发了冲突“瑄、瑾以帝军士勇悍,私心爱之,乃秘于曹、濮界上悬金帛以诱之......乃命朱珍侵曹伐濮,以惩其奸。”文德元年正月,朱温军又遭到了割据徐州的时溥的袭击。四月,朱温大将葛从周、牛存节、丁会在温县打败李从罕以及李克用派来的援军。


五月,唐昭宗李晔加朱温检校侍中,朱温继续攻打秦宗权,此时秦宗权部将赵德许又以襄州之地投降朝廷,秦宗权的力量更加削弱,朱温统帅的大军包围蔡州,一直围攻到九月,朱温大军粮尽而退,而此时,朱温也知道秦宗权之残余势力不足为惧,于是掉过头来暴打时溥。不久,秦宗权部将,蔡州牙将申丛抓住了秦宗权,并且打断了他的腿,并其妻一起交于朱温,朱温将其押赴长安,唐昭宗李晔在延喜楼接受献俘,下令将秦宗权以及其妻子赵氏一同斩于独柳树刑场。臭名昭著的秦宗权和蔡军正式完蛋。


其次,朱温通过政治手腕,维护了宣武集团的内部稳定和团结。但没有解决军中藩兵积弊。自相残杀,祸起萧墙,这种烂事儿往往会极度削弱己方实力。比如河东集团杀死李存孝,这属于是自毁长城了。但宣武集团在早期和中期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归功于朱温的铁腕手段了。宣武集团在早期,有一悍将叫朱珍,此人在早期战功卓著,朱温很倚重他,两人的关系从朱温刚开始投奔黄巢军就开始了,而在黄巢军中的那段奋斗岁月里,两人逐渐结成了生死袍泽兄弟,无论后面的日子如何艰难困苦,朱珍始终都对朱温不离不弃,并成为了朱温手下一员最重要的大将。功勋卓著,史称“及太祖镇汴,兼领招讨使,署珍为宣武右职,以总腹心。于是简练军伍,裁制纲纪,平巢破蔡,多珍之力也。“朱温投降唐朝之后,朱珍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副职,此时的宣武军周边都是一堆虎视眈眈的藩镇们,大家看着朱温、朱珍他们这些外来户,都是一副不怀好意的目光,而黄巢、蔡宗权这两位也还一直在河南道里闹事情,内忧外患,让宣武军惆怅不已。而在宣武军日后所有的征战中,朱珍都是主要参与、或统领者,可以说在宣武军中,朱珍的威望仅次于朱温。但鉴于牙兵骄将往往攻杀正主,朱温派了一个叫李唐宾的人去朱珍麾下效力,这既是对朱珍的监视,也是出于对整个宣武集团的维护。但朱珍并不领情,一段时间后借口杀了李唐宾,并斩了李部亲兵七十余人,向朱温示威,朱温面对亲信被杀自然怒不可遏,但他并没有发作,而是设计安抚了朱珍兵马,并诱杀了朱珍,将其手下一百余亲兵家将悉数斩首,震慑了宣武军中的不安分因素。维护了宣武集团的团结。


太祖初闻唐宾之死,惊骇,与敬翔谋,诈令有司收捕唐宾妻子下狱,以安珍心。太祖遂径往萧县,距萧一舍,珍率将校迎谒,梁祖令武士执之,责其专杀,命丁会行戮。都将霍存等数十人叩头以救,太祖怒,以坐床掷之,乃退。

在南征淮南时,汴军便显露出了自己的狂妄和虚弱。在攻取河南山东后,朱温、庞师古、葛存周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淮南,其规模之大,隐约有曹操征伐东吴的气势,但杨行密十分沉稳他说:“贼众素骄,将校失和,牙兵虽悍然无军主,况贼暴民已久,天下嗟之,我驭众心抗乱伐虐,必胜。”由是淮南人心安定,积极备战。杨行密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节度一方的诸侯,此人能在江淮之间越战越强,成为一方强藩,又能审时度势,足见其见识不凡。


朱全忠既得兖、郓,甲兵益盛,乃大举击杨行密,遣庞师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万壁清口,将趋扬州,葛从周以兖、郓、曹、濮之兵壁安丰,将趋寿州,全忠自将屯宿州,淮南震恐。

但是战争还没有正式展开,庞师古所率的东路大军就遭受了灭顶之灾。庞师古率领的军队进入淮南后,驻扎于临水之地,吴军长于用舟师,汴军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大军驻扎后,就有人不断提醒庞师古,这里随时可能受到水攻,但是庞师古在将校的吹捧下并没有当回事。


在战争开始的前夜,有人告诉庞师古,种种迹象表明,杨行密已派人在上游筑坝蓄水,就等机会放水淹灭汴军。庞师古却认为,这个人是在惑乱军心,于是就把他杀了,最后杨行密以水攻大破汴军,吴军阵斩庞师古及将校二百余人将士死伤万人,中、西路汴军皆退,南征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庞师古营于清口,或曰;“营地污下,不可久处。”不听,师古恃众轻敌,居常弈棋。朱瑾壅淮上流,欲灌之;或以告师古,师古以为惑众,斩之。十一月,癸酉,瑾与淮南将侯瓒,将五千骑潜渡淮,用汴人旗帜,自北来趣其中军,张训逾栅而入;士卒苍黄拒战,淮水大至,汴军骇乱。行密引大军济淮,与瑾等夹攻之,汴军大败,斩师古及将士首万余级,余众皆溃。

听闻庞师古的军队溃败,葛存周知道自己孤军深入非常危险,于是赶紧撤退。但在此过程中,葛存周所率的西路军也被吴军追击,损失惨重。朱温奔逃。


葛从周营于寿州西北,寿州团练使朱延寿击破之,退屯濠州,闻师古败,奔还。行密、瑾、延寿乘胜追之,及于淠水。从周半济,淮南兵击之,杀溺殆尽,从周走免。遏后都指挥使牛存节弃马步斗,诸军稍得济淮,凡四日不食,会大雪,汴卒缘道冻馁死。还者不满千人;全忠闻败,亦奔还。

由此观之,藩镇集团之积弊由来已久,反应在军队身上就是骄兵悍将,统驭失度,导致战斗力低下。军队残暴不堪,百姓厌恶已久。像汴军集团的成功那也是军政强人的出现和整饬,如果真的要革弊兴利,还得等到周世宗的到来。

表。

汴军强劲似乎是大家的共识,但从其和秦宗权的蔡军以及杨行密的吴军交手就可以看出来,其并非天下之首,更不用说晋军了。其中朱温正确的战略布署以及政治铁腕和糟烂的对手反映在了汴军的“强悍”。


对手烂糟首先表现在消灭秦宗权和蔡军。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的六月份,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汇合陈州的军队在溵水(今沙河)大败秦宗权的蔡州军,斩杀秦宗权军数千人,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85年(这一年三月份,唐僖宗李儇改元光启)秦宗权军继续攻打亳州以及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朱温再次重拳出击,大破秦宗权于焦夷(在亳州一带),秦宗权军大将殷铁林被俘虏,不久被枭首。


看起来,秦宗权似乎一直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压制,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旧五代史太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光启)二年,蔡贼日炽”很明显秦宗权并没有因为黄巢的败亡以及朱温的打击而出现任何失败的迹象,就是朱温自己也是“累出兵与之(秦宗权)交战,然或胜或负,人甚危之”《旧五代史太祖纪》毕竟是朱温自己的传记,史官肯定要把传主朱温最为光彩的一面表现出来,对于朱温的处境自然要说得隐晦委婉一些。《新唐书逆臣》的记载也说明了此时朱温的窘境“朱全忠保汴,仅自完而已。”秦宗权的势力很大,当然他的优势也仅仅是“势力大”了。


这一年的七月份,蔡州兵又围攻许州(许昌,秦宗权自己的老家),许州节度使鹿弘晏向朱温求救,很不幸,在朱温救兵未到时,许州已经失守,鹿弘晏被杀。十月份,朱温部将李唐实攻克滑州(在今天安阳附近),消灭叛乱的滑州部队,朱温势力彻底占领滑台地区。十二月,秦宗权又攻陷郑州,但随即就在金堤驿(河南濮阳一带)战败。不得不说,秦宗权虽然势力很大,但其军事才能实在不敢恭维,蔡军面对汴军真就如同土鸡瓦犬一般,被朱温军打得“军中往往自相惊乱”,也可见蔡军战斗力之低,秦宗权庞大的势力就这样被相对弱小的朱温一步步蚕食。


光启三年,围攻汴州的蔡军又被大败于夷门(战国时魏国都城东门,在开封一带),汴军斩获首级万余,五月,汴军又在酸枣门外击溃蔡军,蔡军尸体“僵仆相枕”,秦宗权溃退回郑州,又开始了传统技能“焚其庐舍,屠其郡人而去”,河南各地蔡军也纷纷溃退。不过,此时的朱温虽然屡次打得秦宗权满地找牙,但是其他藩镇对于朱温的威胁也不小,比如这次击溃秦宗权之后,朱温就和自郓洲来援的天平军节度使朱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他们和朱温一样,都是宋州砀山人)爆发了冲突“瑄、瑾以帝军士勇悍,私心爱之,乃秘于曹、濮界上悬金帛以诱之......乃命朱珍侵曹伐濮,以惩其奸。”文德元年正月,朱温军又遭到了割据徐州的时溥的袭击。四月,朱温大将葛从周、牛存节、丁会在温县打败李从罕以及李克用派来的援军。


五月,唐昭宗李晔加朱温检校侍中,朱温继续攻打秦宗权,此时秦宗权部将赵德许又以襄州之地投降朝廷,秦宗权的力量更加削弱,朱温统帅的大军包围蔡州,一直围攻到九月,朱温大军粮尽而退,而此时,朱温也知道秦宗权之残余势力不足为惧,于是掉过头来暴打时溥。不久,秦宗权部将,蔡州牙将申丛抓住了秦宗权,并且打断了他的腿,并其妻一起交于朱温,朱温将其押赴长安,唐昭宗李晔在延喜楼接受献俘,下令将秦宗权以及其妻子赵氏一同斩于独柳树刑场。臭名昭著的秦宗权和蔡军正式完蛋。


其次,朱温通过政治手腕,维护了宣武集团的内部稳定和团结。但没有解决军中藩兵积弊。自相残杀,祸起萧墙,这种烂事儿往往会极度削弱己方实力。比如河东集团杀死李存孝,这属于是自毁长城了。但宣武集团在早期和中期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归功于朱温的铁腕手段了。宣武集团在早期,有一悍将叫朱珍,此人在早期战功卓著,朱温很倚重他,两人的关系从朱温刚开始投奔黄巢军就开始了,而在黄巢军中的那段奋斗岁月里,两人逐渐结成了生死袍泽兄弟,无论后面的日子如何艰难困苦,朱珍始终都对朱温不离不弃,并成为了朱温手下一员最重要的大将。功勋卓著,史称“及太祖镇汴,兼领招讨使,署珍为宣武右职,以总腹心。于是简练军伍,裁制纲纪,平巢破蔡,多珍之力也。“朱温投降唐朝之后,朱珍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副职,此时的宣武军周边都是一堆虎视眈眈的藩镇们,大家看着朱温、朱珍他们这些外来户,都是一副不怀好意的目光,而黄巢、蔡宗权这两位也还一直在河南道里闹事情,内忧外患,让宣武军惆怅不已。而在宣武军日后所有的征战中,朱珍都是主要参与、或统领者,可以说在宣武军中,朱珍的威望仅次于朱温。但鉴于牙兵骄将往往攻杀正主,朱温派了一个叫李唐宾的人去朱珍麾下效力,这既是对朱珍的监视,也是出于对整个宣武集团的维护。但朱珍并不领情,一段时间后借口杀了李唐宾,并斩了李部亲兵七十余人,向朱温示威,朱温面对亲信被杀自然怒不可遏,但他并没有发作,而是设计安抚了朱珍兵马,并诱杀了朱珍,将其手下一百余亲兵家将悉数斩首,震慑了宣武军中的不安分因素。维护了宣武集团的团结。


太祖初闻唐宾之死,惊骇,与敬翔谋,诈令有司收捕唐宾妻子下狱,以安珍心。太祖遂径往萧县,距萧一舍,珍率将校迎谒,梁祖令武士执之,责其专杀,命丁会行戮。都将霍存等数十人叩头以救,太祖怒,以坐床掷之,乃退。

在南征淮南时,汴军便显露出了自己的狂妄和虚弱。在攻取河南山东后,朱温、庞师古、葛存周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淮南,其规模之大,隐约有曹操征伐东吴的气势,但杨行密十分沉稳他说:“贼众素骄,将校失和,牙兵虽悍然无军主,况贼暴民已久,天下嗟之,我驭众心抗乱伐虐,必胜。”由是淮南人心安定,积极备战。杨行密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节度一方的诸侯,此人能在江淮之间越战越强,成为一方强藩,又能审时度势,足见其见识不凡。


朱全忠既得兖、郓,甲兵益盛,乃大举击杨行密,遣庞师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万壁清口,将趋扬州,葛从周以兖、郓、曹、濮之兵壁安丰,将趋寿州,全忠自将屯宿州,淮南震恐。

但是战争还没有正式展开,庞师古所率的东路大军就遭受了灭顶之灾。庞师古率领的军队进入淮南后,驻扎于临水之地,吴军长于用舟师,汴军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大军驻扎后,就有人不断提醒庞师古,这里随时可能受到水攻,但是庞师古在将校的吹捧下并没有当回事。


在战争开始的前夜,有人告诉庞师古,种种迹象表明,杨行密已派人在上游筑坝蓄水,就等机会放水淹灭汴军。庞师古却认为,这个人是在惑乱军心,于是就把他杀了,最后杨行密以水攻大破汴军,吴军阵斩庞师古及将校二百余人将士死伤万人,中、西路汴军皆退,南征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庞师古营于清口,或曰;“营地污下,不可久处。”不听,师古恃众轻敌,居常弈棋。朱瑾壅淮上流,欲灌之;或以告师古,师古以为惑众,斩之。十一月,癸酉,瑾与淮南将侯瓒,将五千骑潜渡淮,用汴人旗帜,自北来趣其中军,张训逾栅而入;士卒苍黄拒战,淮水大至,汴军骇乱。行密引大军济淮,与瑾等夹攻之,汴军大败,斩师古及将士首万余级,余众皆溃。

听闻庞师古的军队溃败,葛存周知道自己孤军深入非常危险,于是赶紧撤退。但在此过程中,葛存周所率的西路军也被吴军追击,损失惨重。朱温奔逃。


葛从周营于寿州西北,寿州团练使朱延寿击破之,退屯濠州,闻师古败,奔还。行密、瑾、延寿乘胜追之,及于淠水。从周半济,淮南兵击之,杀溺殆尽,从周走免。遏后都指挥使牛存节弃马步斗,诸军稍得济淮,凡四日不食,会大雪,汴卒缘道冻馁死。还者不满千人;全忠闻败,亦奔还。

由此观之,藩镇集团之积弊由来已久,反应在军队身上就是骄兵悍将,统驭失度,导致战斗力低下。军队残暴不堪,百姓厌恶已久。像汴军集团的成功那也是军政强人的出现和整饬,如果真的要革弊兴利,还得等到周世宗的到来。

唐末朱温为什么未能统一中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