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14 《吕氏春秋》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4、《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战国末年大奴隶主、尊孔派吕不韦主持撰写,完成于秦始皇八年[1]。
这是一部尊孔反法的反动著作,是以儒家为主的没落奴隶主阶级各种思想的大杂烩。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此书打着“杂家”的招牌,采用折衷主义的手法,鼓吹复辟、倒退和分裂,妄图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抗和取代当时在秦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法家思想,为推行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路线提供理论根据。
《吕氏春秋》继续和发展了孔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复辟奴隶制的政治纲领。书中充满“今不如昔”的论调,说什么“当今之时,世闇甚矣”[2],把秦国的法家政治说成漆黑一团,进而发出“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的复古叫嚣。书中公开宣扬奴隶制的分封制度,武断地说:“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3],反对中央集权制,主张倒退、分裂,这显然是为开历史的倒车辩护。
《吕氏春秋》露骨地攻击法家和法家的路线、政策。它骂商鞅是一个行为卑劣的“无义”之人,又骂吴起是一个短处甚多的“不肖”之人。对于秦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法治”,书中也极尽诬蔑诋毁制能事,认为法家的“严罚厚赏”,是“衰世之政”,说什么“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治国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反对法家的耕战政策,明目张胆地要改变秦国的法家政治路线,并且对执行法家路线的秦国国君倍加攻击。
《吕氏春秋》大肆宣扬儒家的仁、义、礼、乐等反动思想。书中提出“治国家”的根本,“莫贵于孝”。所谓“孝”,就是孔丘鼓吹区别亲疏贵贱的“孝悌”;以“孝”治国,就是要复辟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书中又说:“定本也者,定分之谓也”。所谓“定分”,即儒家的君臣父子各当其位的礼治主张,极力维护“贵德、贵贵[4]、贵老、敬老、慈幼”的政治伦理道德,把儒家的所谓“仁”、“德”、“义”捧上了天。
《吕氏春秋》还贩卖没落奴隶主贵族篡权复辟的反革命策略。它在《首时篇》中说了一堆周文王遇“贤人”之类的故事,提出“待时”,即等待时机,在“未遇时”,就要“隐匿分窜,勤以待时”,一旦“时至”,则“从布衣而为天子”,“从千乘而得天下”,实行复辟。
《吕氏春秋》表面上是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实际上则有着鲜明的反动倾向。列宁说:“哲学上的无党性,不过是卑鄙地掩盖起来的对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阿谀逢迎。”[5]它兼容儒、道、墨家而集中攻击法家、名家,是吕不韦企图在秦国的上层建筑领域搞奴隶制复辟的一个反革命纲领。它对于汉朝以董仲舒为首所掀起的一股尊孔逆流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吕氏春秋》共一百六十篇,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其中集中鼓吹儒家反动思想的有《劝学》、《尊师》、《务本》、《用民》等篇。汉朝高诱最早为此书作注解,称《吕氏春秋注》。现有《吕氏春秋集释》,收集了高诱以后各家对此书的注释和考订。
注:
[1] 公元前二三九年。
[2] 《吕氏春秋·开秦论·期贤》。
[3]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4] 贵族奴隶主。
[5] 《列宁选集》第二卷362-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