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范宽《雪景寒林图》,雪山雪林藏雪寺,雪诗雪画见雪心

2023-04-08 11:20 作者:翰墨南朝国画  | 我要投稿

范宽《雪景寒林图》

范宽,本名中正,华原人。因为他为人宽厚,时人称之为“宽”,时间长了,真实的名字倒没人记得了。 他本人呢,倒也乐得以此为名。 他性嗜酒,性格疏放,不拘小节。 据史载,他是一位隐士:“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危坐是静,纵目是动,思虑是神,范宽把人的动、静、神连成一体,可见其内心的通明。看来,想要画出好画来,没有点调节内心情绪的功夫是不行的。他、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中国山水画正是在他们手里高度发展成熟了。

范宽最早学荆浩、李成,后来发现这样模仿的结果是失去了自己,于是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如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未若师诸心”。

其实唐代的张璪已经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范宽所言大致也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师造化,有道法自然的意思,因循目然之理,“以天地为大炉”,作为画家,不能遗弃大自然本身对其形貌的塑造。得心源,是指不能被自然束缚,而是要回过头来返回到心之源头生生不息的活力上,以此来领悟自然诗意的真实。两点兼具是一个平衡,使人与自然统一于一个流转无碍的圆环上。 落实到绘画上,就是要面对自然,但不模仿自然,而是抓住一个准确的形式,创造性地转化自然。怎样才能做到呢?在范宽看来,重中之重还是“师心”,心是那个圆环的中心之点。“师心”两字表明,中国的画学和哲学一样,都是建立在对心性的洞察这个基础上的。

他长期辗转生活于华山,终南山一带,长年坚持面对真实山水的写生。北方的荒寒流露于他的笔端,他光感晦暗的风景使人“如行夜山”。关陕一带自然的形貌使他相应地创造了雨点皴这一技法,以表现山石坚实而又不乏温度的质感。 在结构上,他善于营造山势高峻气势逼人的全景式构图,米芾在《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这幅《雪景寒林图》,表现的就是关陕一带雪后的山色。

范宽《雪景寒林图》

雪后的群山一派寂静,山峰、坡石、溪谷、树林、萧寺,都笼罩在一片浮动的雪色中。范宽画雪,并不是填满画幅的遍山皆白,而是以暗示的方式,从树林,溪水、屋顶、山头向着四周显露出来。雪的寒意更多的是意会中的弥漫, 像一种光照, 使雪后的景物在冷寂中更清晰地显露出来,雪的虚化表现使群山更显其坚实和庞大。山底的溪水在坡石、树木,小桥之间,平静地映照着天空,加深了整个画面的空寂之感,也加深了雪后的静谧,拓展出一个内在的空间。而藏在群山之间的寺庙和左下角的房屋,仿佛画家随意的处置,却透露出了一个内观的视点。

就是在这广大寒冷的空间里,庙宇之下,人的观看犹如一种潜在的幽明:落雪的时刻已经过去,天空犹如巨大的屋顶,群山的气象浮现出来,并渐趋明亮,映照着窗口,犹如一种从内向外显现出来的心像。这样,自然就成了人的一种镜像。 人通过自然,辨识出自己内心的深度和广度。 世界的支点是牢固的,那是一点含摄万物的灵明。由此,大自然的广袤才成了一个可以参透的奥秘。“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人和自然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因此,人才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范宽的巨幛山水,在构图上尚可以看出荆浩的影响,但在笔墨和皴法的运用上却更接近一种朴素的真实。 他那静如幽室的心态,使他能够细致入微地传达自然的氛围。 那巍峨的山势,凋枯的草木,寒彻的溪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走进范宽的雪景寒林,使我们接触到一个比眼见的真实更深入人心的世界,这里弥散着宇宙神秘的诗意,是深邃的形而上的形式世界。 沉入这个世界广阔冷冽的底部,能使我们以透亮的心眼,看清现世无序的嘈杂和混乱。


范宽《雪景寒林图》,雪山雪林藏雪寺,雪诗雪画见雪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