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笼》:灵魂的囚笼——他们在末日活着却早已没了灵魂

B站独发,禁止转载!
关于末日,它原本是一个宗教上的概念。《启示录》教训信徒:现存的世界会有结束的一天,当这一天来临时,旧世界中的一切将会改观,新世界将会来临。
末日论是基督教信仰里的正统教训。奇怪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基督教徒,却似乎对末日深信不疑(又或者是半信半疑)。
灾难片,末日文……创作者们更是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终末的想象,最后形成了一种“后启示录”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描写大灾难后的世界、幸存者心理的折磨,以及被遗忘或神秘化的灾难前文明世界,是科幻与反乌托邦的结合体。不得不说,虽然我不怎么看科幻作品,但是经常看
《灵笼》就属于这种“后启示录”的作品。
而它们是基于当前文明危机所造成的大灾难的延续性想象的产物,往往有警示寓意。

灯塔里的恐怖统治
《灵笼》目前更新到中章(第6集)了,虽然只展露出世界观的冰山一角,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浓厚的末日色彩。故事一开头就已经是“灾难”过后的世界了,关于“灾难”的原因,末日里的人们似乎很少谈及,无论是高贵的摩根城主还是低贱的尘民1225,都是用一句简短的“灾难过后”就带过。而我们迫切想知道的“世界的真相”他们似乎并不想知道(或许1225是真不知道),甚至还添上一笔神秘的色彩(指宗教)。
《灵笼》给我呈现出来的末日并不像我想象中的末日。疾病、饥荒、战争、死亡……甚至是人类对末日的恐惧,这些应该在末日里经常出现的残酷的场景却在《灵笼》里很少被描绘。相反的,人们表现得相当平静且有序。但是,这种违和感意外地让我有些毛骨悚然。
果不其然,冉冰在和马克一起潜进核心资料室时说的一句话,揭示了平静的外表下是更深层的恐怖——“和书上教的一样,旧世界人性崩坏,人类的精神修为不足以掌握飞速发展的科技,最终导致文明彻底毁灭。”乍一看像是在解释“灾难”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只是把虚假的事实塞进书里,把教育当成洗脑的工具罢了。
说到洗脑的工具,不得不说还属光影教会最厉害。在希望渺茫的末日面前,彷徨、无助的人们需要心灵的慰藉。而光影教会也是钻了这个空子,使得人们错误地把它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只有我们这些站在上帝视角的人才明白,末日虽恐怖,但没有什么比一个宣扬“宁残体肤,不弃光影”的教义的邪教组织在末日里横行更恐怖的了。
实际上,光影教会不过是上位者为了推行并巩固灯塔三大生存法所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在末日里,“如何活下去”是人们首先要考虑的事,于是就有了三大生存法则,即
一、取缔家庭关系;
二、基因优化,并按照基因划分等级;
三、生命公式判定,即抛弃无用者。
在我们看来三大法则根本就是离经叛道、罔顾人伦的规定,更不用说活在《灵笼》世界里的他们会欣然接受了。这时就轮到光影教会出马了。教会对民众进行洗脑,甚至迫害,必要时进行强制镇压,有点类似于“大清洗”运动。
这么说吧,我们可以把光影教会看作是“监视者”这么一个存在。荷光者如幽灵般在灯塔各处巡逻,对灯塔民众的光影值进行检测,将暗影值上升的人抓出来做出严苛的处罚。所以,这看似一切正常的背后是非正常。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下,人们不敢反抗,反抗就要挨打,为了不挨打,就要学会忍耐,久而久之人们就麻木了,不挨打还能有口饭吃,那么又为什么要反抗呢?
但是我们看看下位者的生活,他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三大法则,还要干着最累的活,吃的只有虫饼。而上位者……尤其是光影会首查尔斯,好像什么就不用干就能享受到红酒。是的,想必已经有人看出来了,这根本就是资本的剥削。什么三大生存法则,这些都是给下位者制定的。光影会首查尔斯在集会上夸奖了一个“鄙夷旧世界家庭关系”的人,结果镜头一转,查尔斯就向我们展露出了他比谁都想寻求父子关系的一面。


旧世界的生存方式真的在末日行不通吗?这个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通过《灵笼》就可以知道,至少资本主义在末日无法给人们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家园。
末日里行走的躯壳
前面我提到过,像这样的“后启示录”作品往往是对当下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的表达,创作者希望人们能从他们所描绘的极端的世界里,珍惜当下拥有的,但在那个极端的世界里已经不存在的东西。
那么《灵笼》想向我们传递一个怎么样的价值观呢?
结合唐尼死前说的“都是躯壳”这句话,加上《灵笼》这个名字可以被理解为“灵魂囚笼”的意思,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精神”层面的东西。
末日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这是我们从其他这类型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末日社会的特征。当文明世界面临崩溃的时候,人们往往面临两种生存选择:选择多劳多得的平等(个人主义),还是选择大公无私的奉献(集体主义)。《灵笼》选择描绘了后者。
以灯塔这座浮空城作为人类的庇护所,把人类与地面上的危险隔绝开来,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群体生活。结果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灯塔。人们不能自由组建家庭,不能自由恋爱,不能……不能的事情太多了。
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已经被人们抛在了脑后,如何在末日里有效地生存才是人们最关心的,为此不惜抛弃一切,甚至亲情、爱情。
臧克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灯塔里的人守着冰冷的三大法则活着,这样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而这个中心思想又在红蔻和破晓为爱而死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化——“我们活着,告诉每一个人,生命是多么不可想象深藏着无尽顽强。”
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更不能被量化。诚如马克所说,“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任何方式量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法则能从一出生就否定我们”。
无论是在旧世界还是在末日,死亡从来不是我们着重要考虑的事。世界上任何一个生命从诞生起就已经开始死亡。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每个人有无数种活法。可以无怨无悔地追求爱情,可以不用考虑有用与否地追求艺术。但唯独不是被困在灯塔这样的围城里,像躯壳一样“活着”死去。

其实到这里,末日的原因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人类如何在废墟里重建人类家园,如何延续末日之前的文化价值观。
我记得马克的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末日中,人们总想寻找希望。但如果真有希望的话,那还叫末日吗?”
关于末日里有没有希望的问题,蒂芬·弗莱史在《理解科马克·麦卡锡》里是这样说的:“如果世界真的有希望的话,就必须直面最严酷的现实和最黑暗的人类环境后才有可能找到。”
所以,人类还是要回到地面,直面最严酷的现实和最黑暗的人类环境后,才能看到希望。

我是相当期待国漫能有后启示录的作品的,毕竟这么多年,这一片领域一直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的天下。但是我不希望我们只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而去创作。
《灵笼》还是能明显看到一些西方作品的影子。
我更希望中国能够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寓意的后启示录作品、提供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废土景观以及末日救赎方案。
而这根本取决于我国创作者对当前世界格局是否有足够全面的认识、对于经济全球化是否有足够深度的反思、对自身的文化立场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自信。这是从创作者到文化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且待解决的文化问题。
无论《灵笼》有多少不足,但是至少人家在这个领域努力了。
感谢艺画开天的努力!以及,期待今后的《灵笼》!
话说,你什么时候更新啊?
-完-

文 | 老叫瘦
参考资料
[1] 陈亦水,谁人之殇?——后启示录电影的末日书写与文化逻辑
[2] 方凡,绝望与希望: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末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