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法则
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运化,圆满。我们不做无用功,且避免出现混乱。那么,何为圆满?有一个很简约的解释,那就是维持一个没有重复、没有遗漏的状态。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容止于自己的认知,且充满自信。
这种状态就是零和,行为零和之终,思为零和之始。我们身边的事情不断变化,而我们深处其中,觉得理所应当,其实即使静如止水亦分主客,只是其外表不尽分然。零和是天地万物的运化过程,无始无终,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做什么行动去妥善或者维持,因为它就在那里。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们都是围绕着零展开的,因此只要认为其终有定数,那就可以用数字把整件事情用零和的方式展开。可以把其放在“生”字后看其趋势,把其放在“生”字前论其纵观。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去产生什么分别,而是问如果其本来就是这样的话,会是什么样子,试着确定如今自己且遇的事情和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可以从顶层架构理解零和,这里并没有什么好坏,没有什么对错,认知的能度如同韩信点兵,刚好够用才是最好的。我觉得最好用的就是五行分析法,去分析事情的形,象,意,如,神。假设万事万物的气象皆有五行,那么可以对比一下自己认为的表象金木水火土,看看与古人的认知定向有什么不同,然后带着事实和区别在生活中用实践验证,这其实是非常可靠的。并不是为了找寻什么答案,而是为自己打开一种回看世界的思路,从如是的角度了解自己。
零和法则也出现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就像以原初火为零,亦可再分小五行,依然保持着圆满的状态。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所研究的逻辑模型,是不断细分领域下,与所见现象更加接近的东西,我是这样解释的,“世界本来应该是这样,于是便就是这样了”,比如对事情分为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四个象限去处理问题,得出取舍的结论。它可以理所应当的解决很多眼前的问题,但是如果自己为解决问题而创造问题,从而深陷其中时,便明白这种不平衡的处事哲学的差异了。
当然,与不平衡模型相互补充的,是一元论。看了一个视频上面有个小孩说,“快乐不重要,因为所有的情绪都很重要啊”,真的可以令人茅塞大开,就像从前的世界突然打开了。但是一元论本身就是认知,它并不能为我们的生活,描述一些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当我们认为所存在的“一切”为“已知”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因为局限导致的偏差呢?比如幸存者偏差?
生活中并不是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总存在一些设计过的东西,保留下来的文化,区分着我们是否可以意识到。佛家文化讲的佛法,“不可思不可量”,谁知我们平平常常的生活也是如此呀,在日本买一个瓜要400大洋,在中国只需要20块钱,这不是也“不可思不可量”吗?一切认知都积累于点点滴滴,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而前提便是敢于克服困难,寻找自己相信的勇气。
世界又由父亲、母亲,孩子构成,但是只有当孩子成长为父亲、母亲时,才能明白这样的角色到底意味着什么吧。时间维度的零和,虽为虚数,但也不尽然。理念的存在,既是机遇,也是枷锁,也许当我们忘记了带有无限可能性的初心,其他的什么都不容易有意义吧。
存在于存在之理,存在于存在之中,不需刻意迎合为何,只需要我们好好生活。
做有意义的事,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