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生瞒死亦瞒,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墓之谜
曹阿瞒,生瞒死亦瞒。不信天、不信地、不信任何人,只信自己!
关于曹操墓葬所在地,流传比较广的一个传说:建安23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其中大概意思是,古代圣贤的墓葬所在地一般都是贫瘠的地方,现在我觉得邯郸城西西门豹祠比较合适,而且西门豹也是我毕生仰慕的人,死后能和他成为邻居也是很好的事情。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地上的祭殿就被毁坏了。由于没有随葬的金玉器物,当时的盗墓者也没把曹大人的墓当成重点操作对象,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大量植树,从北宋开始,就没有人知道曹操的墓地在哪里。
特别是曹操被文学作品宣扬为奸雄后,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比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曹操冢》甚至提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曹操的诡诈。随着这些说法的流传,曹操墓地之谜就更加扑朔迷离,更加引人猜测。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属于文学创作,其中“尊刘抑曹”的主观意识很强,曹操死后设立七十二疑冢,也正符合了他一生“多疑”“奸诈”的个性。
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所谓的曹操下葬地漳河岸边的“七十二疑冢”,是北朝的大型墓葬群,曹操墓也并不在此。
“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何而起,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最早能看到的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青山如浪入彰州,銅雀台西八九丘”,到了南宋俞应符的“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连南宋范成大都声称自已曾亲眼见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经过这些文人的笔墨,再以讹传讹,这“七十二疑冢”的事就由虚化实了,等到明代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这事已经想当然是事实了,而且更符合小说中曹公性格,罗贯中当然乐于继承这个说法了。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死后葬于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其实早在2009年,就确定了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墓主人正是曹操。经过考证此墓为薄葬,也比较符合历史上曹操对于死后“丧葬从简”的要求。
2008年12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市西高穴大墓进行了发掘,大墓多次被盗,且被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什么陪葬品出土,最有价值的就是刻铭石碑59块,记录了当时的陪葬器物,“魏武王”三字瞩目,“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年代、结构和形制的推断,以及结合出土陪葬品的铭刻,还有之前出土一块后赵时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经过反复推论,最终得出结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代枭雄曹操的墓葬。
墓葬中出土三具人骨,其中一个人骨经鉴定为60岁左右,男性,与曹操死时66岁相吻合,总之七十二疑冢现在已经基本证实不存在,不过平常还是可以当时故事、传奇来讲,毕竟曹操的一生本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