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影片

大尺度无非是三方面,身体,打闹,乱来。身体大有文章可做,物理的,化学的,性的,人的,动物的。打闹的重点在打谁,怎么打,打成什么样。乱来就有趣了,伦理道德之外的事都是乱来。
你如果尝试去分离情节,会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原型。电影的情节再深刻,也比不上现实生活的曲折。相爱的情侣,从恩爱无间,到互相攻讦,大打出手,这个过程中无数次人性的转换可比电影精彩多了。观众习惯陷入一种“眼盲”,不敢看自己,只追捧荧幕上的表演。能表达出来的人性,都够不上人性。
大学时候朋友传“世界十大禁片”。记得当时在实验室,朋友兴冲冲地说:“我下好了《xxx》! 这可是十大禁片榜首,今晚就看它!”我也很兴奋,第二天特意问他怎么样,他形容不出来:“看了也没啥感觉,可能期望太高了吧!”歌曲中也有什么星期五的禁曲,号称闻者筋骨皆碎。这些吓倒众人的东西,我最后都没有去尝试。一是胆小,更主要是怕失望,我知道看了肯定要失望。
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营销是很重要的一项。为抓住人眼球,只好不停消费“大尺度”。
自己也是资深受害者。电影方面少,游戏方面多。游戏发售前的各种新闻,预告看的人意乱神迷,忍不住设想信马由缰,自在遨游的体验。但游戏入手后,玩几下就失去了兴趣,因为它其实不好玩。
电影也习惯拿“人性”做文章,弄得跟寻宝一样。导演精心布置一个情节,观众惊叹不已。
还有一点,人爱吹捧事物。不只爱争自己的高下,还要争别人的高下。球队要论一二,球星也总是争高低,争论者往往因此而吵得面红耳赤,俨然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xxx游戏天下第一,xx演员最红,xx作家最伟大,只要接触到“最”的话题,人群的眼光就不自觉被吸引过去,肾上腺素提升,情绪呼之欲出。咱们姑且称这种行为为“最”文化,争论者多拿不出可靠证据,只是在比嗓门大小。大凡认真了解事物的人,也不会去盲目争论第一第二。总之,我们都成了此类文化的消费品,大把时间都捐了。高人干高人的,吹捧干吹捧的,两不相干。
边写,边想起迅雷,我们打开它,看看推送的什么内容:“被陌生男人囚禁地窖?这电影你绝对猜不到结局!”“国产动画50年的辉煌,只有这5集”。其他软件APP可能更甚,但好在我不用它们。偶尔用迅雷下一些资源,扎眼的标题总搞得人心神不宁。
横看成岭侧成峰,尺度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