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条件赞赏”让孩子迷失自己

2023-03-27 10:57 作者:学之道讲堂  | 我要投稿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我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类似的话:“这次月考加油,考到前三,你想要的玩具就买给你”,或者是“宝贝,怎么可以怯场呢,快上去表演一个,表演好了带你吃冰淇淋”。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家长也是都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成绩好,为了孩子的性格好,但这一切好像在告诉孩子:只有在符合爸爸妈妈的期望时才能得到他们的爱。

这样的教育下,儿童需要并希望得到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的行为为条件的,父母给的是“有条件赞赏”。只有孩子做了父母想让自己做的事情之后才能得到爱。这样的结果是,儿童会放弃真实情感和愿望,只接受他们身上被父母赞许的那部分。简而言之,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这可能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延续这一过程,只把那些能赢得生活中赞许的方面纳入自我概念,而对于那些别人不喜欢的行为或者情感,他们不会接受,反而会采取否认曲解的方式来对待。结果失去了与自己部分情感的联系。

那家长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呢?

首先,家长需要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当孩子被无条件积极关注时,孩子会知道,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接受和被爱。即使家长不满意孩子的某些行为,也应该和孩子交流。孩子不认真写作业、烫发染发、早恋,都是家长眼中的问题行为,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去和孩子沟通,可以说出自己的考虑,比如不允许烫发是觉得会伤害孩子的头皮,奇异的颜色会让老师针对,如果没有这些影响的话,染一个喜欢的颜色也是可以的,这样孩子会明白家长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只不过父母会担心其他因素影响到自己而已,最后这事的主导权还是在自己的手上,父母只是意见的提出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再需要拒绝可能导致积极关注被撤回的思想或情感,他们可以感受自己的真实状态,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自我概念中。

其次,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我反思。孩子在学校里打架了,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把事情说出来,包括事件中的完整的情绪感受以及想法,通过把含混的情感转化为清晰的语言,可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思想,审查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让孩子自己先做了判断,也可以让家长明白孩子的真实感受,更客观的评价这件事。家长营造出的这种氛围里,孩子更容易放下防御,接受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夸奖不能只是功利性的。当孩子尝试不同事物时,家长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去鼓励孩子,比如孩子抓蛐蛐非常厉害,可能这件事在家长看来是无意义的,甚至会制止孩子这样做,但孩子期望得到家长的肯定,那么我们可以适当的夸孩子:“宝贝怎么什么都会,比家里的小猫咪厉害多了”。这样一个全方面的肯定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家长认可的,就能做回自己,发展更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让孩子认识更全面的自己,可以让他们更深刻而强烈地体验他们的情感,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当遇到觉得对的事情,孩子会去尝试,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而停止行动,不太去屈从于社会期待的角色要求,但这样并不意味着桀骜不驯。只不过他们上大学、工作、结婚成家,这些选择都是符合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的。


“有条件赞赏”让孩子迷失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