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教资培训:笔试简答题6个常见考点
一、中国古代教学成就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2.德育过程的顺序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怎样才能把握试讲时间呢?
1.导向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
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3.知行统一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4.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四、中国古代医药成就
(1)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
五、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
情绪的ABC理论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或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
ABC来自3个英文的首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
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六、组织竞赛型活动的注意事项
(1)把取胜看作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考点。
(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
(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
(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
(5)在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