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培养能力的环境七要素,感知问题才能优化~
如何暴力培养专业能力,看到这个词,就想到用代数暴力破解几何,而之前学的笨功夫,1000小时定律,目标0-1-10-N的分类,包括用户导向,包括专业能力分阶,哪个不是暴力破解的感觉呢?
这个暴力指的的强度,用持续高强度的训练,用量变去换质变,从入起明的第一天,都在试图和普通人拉开质的差距,从刚开始的成长原理理解大部分人的成长方式都是不ok的,认知级,理解级都是无效的,跑完一次成长原理才完成了一次刻意训练,只有很多次的刻意训练才能对一个领域有判断力或者决策力,或者比较好的反应速度,同学们其实都有觉察自己的提升
这节课看为什么高手能比专业更高的职业能力,为什么他们行普通人不行,为什么他们写文案就爆款,为什么有人见客户就很快能聊到正题,差别在哪里,有人归因于天赋,但事实呢
我们的专业力甚过业余段,但是比起职业还是有差距,如何提升专业力,是今天的课程

高手的外在特征,快准狠稳,行动快,状态稳,胜算狠,用1/N的时间做出别人N倍的效果
以打乒乓球为例,业余选手经常连续n个无效动作还不连贯,高手是行云流水一套有效动作
高手没有无效动作,几乎0失误,都能算出来你的反应,有效理解决策有效行动,大脑速度调整自己动作的速度都倍速,看似立马做的决策其实脑子里面筛选了N个选出了最有效的

首先这里想到了同事做销售。。。那么多无效客户筛选跟进,但这的确会显得很忙碌,自己是不想这样的,我就是想要悠闲而成长,然后还想到Jam打网球,很多其他运动带出来的惯性动作,脚、腿、手臂无效动作多,肩膀有效动作没有,导致接不到球,Film就比较有效执行^_^

阻止人们成为高手的认知误区:学生时代的60分万岁
学生时代大家差距没那么大,100分比60分,也就高40分,考不到101分
但实际的生活,首先有负分的,绝对有比0差的,其次,生活绝对没有100分封顶的存在,真实世界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事情随便搞搞60分ok的,但经济学原理的边际效应递减在努力的初期也存在,比如搞个几次,就55分,再迭代30次,才75分,迭代100次,效果92分,96分需要超过500次
这会导致大家选择“最经济”的“高投资回报”,就搞几次60分,“理性”的“最优解”
首先,现实的分可以是效益,小米手机和华为手机的价格差距,商场售货员和李佳琦的卖货差距,能力没有差10倍那么大,效益的差距1000倍都不止
所以大部分人没有动力去成为高手,因为只注重了效果,没有注重效益,效果提升一点,效益提升很多倍,而且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这是条加速曲线

高手的内在秘密,就是肯下笨功夫
工匠精神+笨功夫是天堑,左侧是道理都懂过不好一生,伪刻意训练级功夫不够,导致平庸的交付,却错误归因方法不好用,或者自己记忆力不行
刻意训练级,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给出更好的方案,放慢速度显得很笨拙,知行合一级,花费比别人更少的时间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思维快速通道内化了,第一次交付就不错,但仍然会下笨功夫持续迭代
笨功夫逆人性,需要环境催化

乒乓球是最擅长培养专业能力的,奥运培养高手的要素(环境),第一是高强度的训练,还会随着成长速度上调,就好像加倍重力这种,第二是动作拆解的足够细致,第三是即时反馈,学了之后立马做决策,立马有反馈告诉你哪里好哪里不好,第四高压力,第五循序渐进,按照段位表循序渐进,不要跳步骤,基本功一定要扎实,第六是好的评估方法,度量程度,第七是一群同行的人,水平差不多的对手,相互去激发,良性氛围
肌肉记忆是人类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原因,所以体育可以速成,但是如果要训练一个人的大脑,因为维度大、广,内容多

那如果在常规岗位上培养高手,看这七个要素,高强度训练,动作拆解细致,即时反馈,高压力,循序渐进,评估度量,同行者,普遍是动作拆解是有的,分几步每步要干啥,高强度训练≠加班多,优秀同行者也不一定有
行业分析师的成长环境,会缺乏循序渐进和评估方法,券商调研报告是缺乏成为用户、用户视角的,在构建用户行为流那里讲过,评估方法、度量是,对于不同的基金规模,用一套报告方法,收取的管理费百分点一样,总收益不一样,而且亏了是客户的,所以机制有问题
销售的成长环境无限接近于全满足
而创业者满足的条件更少,CEO的即时评估世界难题,而且只能自己做决策,没有真正同行者,所以结果是很艰难
为什么大部分岗位的成长都很慢,因为成长环境就不齐备

起明创造的成长环境,烧脑的课、晨练、互动答疑,拆解成代码制可复制的思维模式,能力目标分等级循序渐进,小组制度,只是没有高压力,暂无测量学员通过学习的能力成长
我们要多久,用什么方法训练,用什么工具辅助,整个成长过程是什么样的,通过一个岗位案例来讲解
举例:社群运营,目标是用户留存从及格到良好,常规需要2年,但如果现在就要求2周
首先关于社群文案的优化

做个课前思考,首先,社群运营是留存、活跃、转化、转介绍大致这些步骤
那留存上,之前有拆过,入群就要知道价值,并且设置事项提醒,大家是为什么入群的
这里文案给了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怎么参与——怎样做
看起来太复杂了,而且很啰嗦,这里其实感觉是预告活跃的
我觉得还是打痛点好了,每日打一个痛点的典型,然后让大家反馈感觉实用性如何
文案的优化,最好图文并茂,简单讲清楚,量化价值,有参照系的优势
之前是用户行为流,然后找卡点,抓主要矛盾,然后假设方案,最小成本验证
看一眼,痛了或感兴趣,简单就知道怎么做,卡点是三个,主要矛盾问题是啥?等我回头再研究下

专业或任何能力的天花板,首在感知,感知不到,就不会去提升
这个自己是非常共鸣的,从我刚开始抑郁开始,我就能感知自己的问题是源自于想法,包括后来排序每年做什么,个人的节奏感真的是挺好的,在音乐上、舞蹈上、做事的安排上,并且对人性也有感知,感觉这是自己的优势项,销售只是一个具体岗位而已
专业度拉开差距,普通人,天赋者,后天专业者,天赋专业者
原来后天专业者能胜过天赋者?是的,后天专业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看来是把天赋能力拆解成了环节然后刻意训练了

如何提高感知能力,拆解成长原理,慢镜头思维步骤——认知,理解,决策
感知只是把三步合一了,直觉是直接走向决策,但是通过建立认知到决策,并提升速度,也是可以的
首先说文案,把每一段话都拆解,每一句话每个词都当成“来了个事”,去拆解背后大家会怎么理解,大家会怎么决策。。。。这个是不是太细了,这要怎么改,难道不应该是先定大框架再改细节吗?

艾玛,被这么一拆解,忽然就明白了真气运行法为什么牛掰了,他真的拆解了步骤做法,而且够简单,不过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前提条件没有拆解,那,我岂不是可以通过拆解静心的具体步骤来建立课程?当然,从刚开始先设定一个小的时间空间人群,然后去试图解决,然后再加入更多要素问题分类,艾玛,好像有什么东西要爆了
那还有,抑郁症的破解之法,包括我现在跟小伙伴的沟通,帮助他走进现实,不也是在尝试拆解步骤?我所探寻的把课程重学,想get的真知和模型,模型不就是步骤?一直觉得缺了点东西,学以致用的四个环节,只增加过往缺的认知到认知结构里,然后给别人能讲明白,然后能迁移到其他领域,然后能做出checklist指导自己以后做同样事时的流程
哎呀呀,感觉自己要炸了,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项要发生了
过往的经历要如何梳理、整理成真正可用的checklist,形成自己的很多模型,有了思路了
自己如何戒小说,如何嗑CP,包括现在如何自控睡眠问题,其实都是可以拆的

这一篇先完结,等我来延展延展~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