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年轻人的刻板印象:短视频让我们失了智?
刘擎教授有个小片儿挺有意思~

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他想表达的观点是:据他观察,由于短视频等「知识快餐」的盛行,大学里的年轻人深度阅读、思考的能力在变弱,他们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陷入某种「能力贫乏」,无法「延迟满足」。
让我们一点一点来看,这个观点有啥可进一步讨论的地方。

首先,当代年轻人群体的深度阅读、思考能力是否退化?
据我观察,有挺多年轻人喜欢深度阅读。以至于我在图书馆刷大众点评和睡觉的时候,时常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所谓的「深度思考障碍」问题,是当代的问题,还是年轻人的问题,还是抽样的问题,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诚然,我会觉得自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于阅读。但就我个人观察,我的长辈们,同样有这个毛病。有人很喜欢,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刷手机。
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是课业、求职、升学压力下,被动承受的思绪紊乱状态,而非主动选择的习惯。

其次,为啥有的年轻人喜欢短视频,而不是长的、经典的文学?
为啥以「5分钟看完xxx电影」为话题的短视频会逐渐流行起来?
「知识快餐」是否导致了「速食习惯」?
好像不是。
消费者拥有的精神商品貌似趋同、低质,这是内容创作者投其所好的产物。
“我难以获得思考的深度,至少我得获得知识面的广度,才不会落后于人。”
“别人脑子空空等电梯的时候,我能刷一个短视频,这一分钟的时间里,我好像赢了。”
“别人吃饭的时候只能吃饭,我还能边吃边背单词,这半小时的时间里,我好像赢了。”
是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意识,强行加速了思考的节奏。
竞争意识的催化剂有很多,包括行业权威给出的,“鼓励年轻人多读经典名著”的建议。
有一个救生常识:如果一个人落水,好死不死掉进了漩涡,应该怎么自救?
挣扎只会让这个人体力耗尽而亡,正确的逃生方法是,利用漩涡向下的吸力,深入到漩涡底部,然后从那里游出来。
年轻人像是下在漩涡里的饺子,大家都知道,知识是好东西、学习是好东西,但为啥这两个东西是好东西?
不是所有拼尽全力在漩涡里挣扎的饺子,都能回答上来这个问题。
有的饺子们更关心:别的饺子都快熟了,我怎么还不熟?大家都喜欢玉米虾仁馅的饺子,我是荠菜猪肉馅的,可咋整?
饺子们悬在漩涡表面,自然沉不下来。
不仅是「短视频」,「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温室大棚」、「高速铁路」,很多事物的发展背后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层原因。
“我感觉我和他人有差距,但不甘落后。我费尽心思、甚至有时候会不顾代价地去追上他们。”
但饺子真正的目的,漩涡里真正能自救的方式,我们好像没那么在意了。
明晰目标,是不走弯路的最佳捷径。
另外,当代的经典文学,可能就是公众号文学。
千百年之后,也许当代这些碎片化阅读,会被数字考古学家当成「格尔尼卡」、「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等等来研究。
而「五分钟读完红楼梦」的短视频,和「红楼梦」原著的区别是什么,「原著党」不妨多去看看短视频,或许有新鲜发现。

最后,习惯于高频次、即时性获得感的当代年轻人难以「延迟满足」。
这个说法比较离谱。
其一,「延迟满足」是否有必要?
如果我外卖下单就能买到泰国椰子水,我为啥要等攒够来回机票做好攻略之后飞去泰国爬树摘果子?
如果我看一个5分钟的短视频,就能了解到「茶馆」所描述的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我为啥现在不看?
其二,不「延迟满足」是人的天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是有「既要又要还要」倾向的,都是打心底里喜欢「更高更快更强」的。
关于「延迟满足」这件事,当代人和老一辈人的区别,不在于欲望的多寡、实现欲望的急迫程度这些主观心态,而在于实现欲望的客观能力。
古代人也想飞,但人家确实还没发明出来飞机,只能搓点草木灰炼丹,以求飞升。
其三,那种病态的「即时满足癖好」究竟为何存在?
小时候我想吃糖,大人不让我吃,说吃多了蛀牙;
长大了我想休假,但我活还没干完,心里惦记着工作休假也休不痛快,那还是干完再休吧。
违背天性的「延迟满足」搞多了,人总会搞疯的。
个人理解,如果换个说法来阐述这个观点,可能是更合理的。
当代年轻人,有着「人云亦云」的人类通病;
加上青春懵懂、阅历尚浅,便容易在人声鼎沸中迷茫;
再加上科技手段的精进,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我们更能看到听到别人在干什么,也觉得自己更有可能化理想为现实;
而对他人的好奇越重,对自己的反思越少。
时间精力有限,看自己真正喜欢的书,无论它长或短、深或浅、经典还是非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