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研信息艺术设计研究真题解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1考研
信息艺术设计研究
926专业设计基础考题解析
1近几年考题对比、关联和变化趋势

从题目设计上可以看出来,整个设计大类一起出题,考题越来越不“信息”,导致很多信息系考生刚拿到试卷时都以为发错试卷了。其实细细品题,此题出的十分巧妙,普世性较强,同时与其他史论科目相关联,较为宽泛的题目又给考生足够的自由去采用各种媒介、手段、表现形式来描绘主题。今年的考题上没有要求方案数量,也就给了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每个考题的方案,这对思维模式较全而大,而非小而细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考验。
考“中国风格”其实就是在考“中国文化”。考生基本在考前都有准备过“中国文化”相关的备考模板,但是越是这种题目,越是在考察考生的专业实力与设计思维。以往的偏题怪题上考前班堵上了就是高分,没堵上就意味着失败,而普世性的题不一样,这类开放又基础的考题对于所有考生都是平等的,因此,考生应该多注重考前的积累,可以将日常的练习分类,文化类、健康类、生活类、交通类等等,将最贴近生活方案完善到极致。

此次考题变动,也凸显了一个趋势,以往信息系考题与交叉学科交互设计考题及其相似,不分你我,但是随着两专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交叉学科今年将手绘改成了理论,而信息系的考题明显是更注重考察考生的视觉表现力,因此需要提醒各考生的是,准备信息系的同学一定更注重界面视觉的呈现。

信息艺术设计系的考题一年比一年灵活,难度也一年比一年增大,从之前单纯考察APP到后来的智能硬件产品、到现在的统一命题,不难看出,就是信息设计、交互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平面上的交互,语音、手势、调动五感,走向多元化,多模态,多维度间的交互。给22年的考生的建议,别只练习手机界面,要多多尝试实体界面,甚至是虚拟现实中的3D界面等等。
2解题思路的各种可能性
今年许多同学都有准备关于疫情的题目,但是没想到今年却退而求其次考了很基础的传统文化,表面上与疫情无关,其实是有关系的,疫情让中国人不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间接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因此考生在私下练习的时候要考虑目前的社会热点为社会带来了那些影响。
各位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题目:
1.首先思考中国文化现状,以及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去考虑,因为今年是学硕,所以考生应该在展示设计与手绘功底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显露一些学术研究潜能。例如对“中国传统风格”与“中国现代风格”的认知、分析和对比。
2.最普遍的思考方向就是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题目,无论是从互动装置,游戏的角度。重要的是知识的普及性与交互的趣味性。


3.《以“XXXX”为题,绘画相关内容》类性质的考题是想让考生明白,一定要让技术为设计服务,技术要辅助设计,而非为了技术而技术,虽然信息系一直在讲“艺术与科技”,而许多考生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一定要用上最新、最炫酷的技术,才算信息。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观念,导致许多考生的画面都是简单的技术堆积,而没有进行真正的设计,况且这些技术在老师们的眼里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完全没有新意可言。

4.也可以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去构思,比如在展览馆、科学馆的相关文化设计,还是手机APP的设计,注重寓教于乐,确定好目标人群,是针对儿童还是针对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有目的的去设计。
在11月份的高分班,老师曾让学生去研究中国文化的相关游戏,练习过的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最后考生需要注意的是,
切忌:
1、触碰社会敏感话题不要碰
2、考前准备的模板原封不动搬上去
初试已经过去,不要再纠结,切记焦躁,一过来人的经验,自认为初试发挥好的不一定能进复试,自觉发挥不好的也不一定最后考不上,此刻最重要的是备战复试,希望大家能够吸取初试的教训,全身心的投入到复试的备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