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总结

2023-11-20 15:06 作者:物理大师  | 我要投稿

更多初中、高中资料,可以在物理大师app,大师一百公众号获取查看!

1.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1)1 nm=1×10-3 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

(2)1 nm2=1×10-6 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

(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

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

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

⑥注意单位

(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

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

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

时间的测量

(1)1h=60min=3600s

(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3)机械停表的使用

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

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

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

① 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 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 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 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

⑤ 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

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3)减小误差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里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

(1)参照物: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

(2)单位:m/s、km/s 1m/s=3.6km/h

(3)中考常考时间估值

① 中学生步行速度约1 m/s。

② 自行车速度约5 m/s。

③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3×108 m/s。

④ 声音在15℃空气中速度是340 m/s。

⑤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80—120km/h。

⑥ 短跑运动员比赛时的速度可达8m/s。

⑦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7 m/s

⑧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3×108 m/s

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有声音一定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声音

声音的传播

(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V固>V液>V气。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hz

(4)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 如风、水流、闪电、地壳运动以及动物叫声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 如地震、台风、核爆炸、火山爆发、海啸产生的声是次声波

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物体的振幅、距离有关

(3)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色

(1)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第3节 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的来源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分贝: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符号:dB

(2)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控制噪声

(1)控制噪声的途径:

①防止噪声的产生

②阻断噪声的传播

③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摄氏温度

(1)中考常考温度估值

① 人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约23℃左右。

② 人的正常体温约36.5℃—37℃。

③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100℃;冰水混合物0℃。

④ 盛夏中午,室外温度约35℃—39℃。

⑤ 洗热澡水时水的温度约40℃。

⑥ 冰箱冷冻室温度约为—18℃~—12℃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也不要碰到热源)

②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温计

(1)体温计使用前需要甩一甩,其他温度计不需要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水结冰)

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 如海波,冰,明矾,食盐,水晶,金刚石,石英、金属(纯净物)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混合物)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汽化现象:

①抹上酒精的毛玻璃片,暴露于空气中,毛玻璃片变干了。(蒸发)

②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蒸发)

③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蒸发)

④锅中的沸水,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越来越少。(沸腾)

(3)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放热

(4)液化现象:

①夏天,冰棍附近有“白气”

②秋天早晨的雾

③戴眼镜的同学在吃饭时,经常被“水汽”挡住视线

④冬天,教室的窗户上会出现水珠。

(5)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蒸发

沸腾

(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水沸腾特点:

①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②在沸腾过程中,水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热

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汽化现象

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式: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①霜、冰花、.雪、雾凇、冰雹、钨蒸气变成钨的固态——凝华

②樟脑丸变小、灯丝用久了变细、干冰的升华、空气清新剂变小——升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直接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 和方向,这条直线称为光线。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3×108 m/s。或者3×105 km/s在水、玻璃中逐渐变小

(2)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用电磁波传递信息,打电话利于了无线电(无线电是电磁波的一种)

第2节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2)漫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3)两类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角为0度,入射角为0度;

(5)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因为发生了 漫反射。光滑的铜镜,镜子,平静的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成像原理: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成像。

(3)成像作图法:可以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两种方法作图。

(4)平面镜的应用:一是可以 成像 ,二是可以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第4节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折射初步规律:

①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②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但增大的度数不等。空气那面与法线的夹角大些。

③光线垂直射入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 0度

④在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玻璃砖后的笔“错位”,海市蜃楼,硬币“出现”彩虹的出现

第5节 光的色散

色散

(1)牛顿使用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 黄 、绿 、蓝 、靛 、紫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本质上是折射现象

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是指 红、绿、蓝 。

(2)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绿色上衣黑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

(3)颜料的三原色是指 红、黄、蓝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红光之外的辐射

(2)紫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看不见的光

(3)红外线的作用:

①制红外线夜视仪。

②红外线遥控

③红外线烧烤食物

④红外线测温度。

(4)紫外线的作用:

①有助于人体合成 维生素c

②杀死微生物来灭菌。

③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识别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

(3)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4)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典型光路


焦点和焦距

(1)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2)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实像和虚像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4)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5)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①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②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③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眼睛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正常眼睛明视距离:25cm

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要戴凹透镜

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望远镜

探索宇宙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第1节 质量

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3)中考常考质量估值

①一枚大头针约80mg  

②一个苹果约 150g  

③一头大象约 6t  

④ 一只鸡约2kg

⑤一个鸡蛋约50g

⑥一瓶矿泉水500g

⑦一位中学生的体重约50kg

⑧一枚硬币约5g

(4)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测量

(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C 注意单位

(2)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第2节 密度

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认识密度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②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③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

⑤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⑥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量筒的使用

(1)测体积——量筒(量杯)

(2)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3)使用方法:

①“看”:看量程、分度值。

②“放”:放在水平台上。

③“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原理:ρ=m/V

(2)方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L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3)密度的应用:

①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②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③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④判断空心实心: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与温度

(1)一般情况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密度越小,遵从热胀冷缩,

(2)水在4℃时密度最大,高于4℃时,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低于4℃时,温度越低密度越小

密度与物质鉴别

(1)中考常考质量估值

①水 1.0×103kg/m3

②空气 1.29kg/m3

③人体 1.0×103kg/m3

④冰 0.9×103kg/m3

⑤煤油0.8×103kg/m3

⑥水银 13.6×103kg/m3

等一个一键三连

您的支持是小编持续更新的动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