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建华:李小龙本能化科学格斗的哲理之以无法为有法

2021-09-24 12:15 作者:为道塾截拳道  | 我要投稿

“我无门无派,但我又是所有门派 。你不知我的意图,但我的动作就是你的动作的结果,而我的技术又是你的技术的结果。”——李小龙


李小龙在李俊九跆拳道学院演武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需要的偏离,传统武术练套路,重养生,日益远离实战本质以及实战性的训练,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以为所谓实战,就是彼此反复打套路,你来这一招,我就用另一招来破,你变另一招,我这还有一招在这里等着你,以招破招,以万对万,而所谓实战能力,仿佛就等同于两人直接搭手较力听劲之间体现出来的功力,或者影视剧中的劈砖开瓦,隔山打牛的奇技淫巧。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偏离实战的现代传武人,一旦真正遭遇那些每天自由实战对抗打出来的现代搏击者,一触即溃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千变万化的实战中,你的对手绝对不会在固定的距离,采取固定的节奏和你比拼固定的招式,更不会按照你期望的习惯练法,先和你搭手,再按照传武推手规矩进行你来我往的推手式比武......


人是活的,为了克制对方,你的对手不但不会配合你出招,还一定会尽力隐藏他的意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不同高矮胖瘦的对手,一定会有自己的攻击或反击的风格或打法,因此你的对手一定是多变的,流动的,无法预测的。

所以,李小龙当年大力批判传武套路主导的训练模式,以及点到即止或半接触式的擂台搏击对抗方式,一针见血的指出传武的套路化训练毫无实战性可言,必须大力改革以与时俱进。

换言之,在真实的实战中,不可预设任何固定的打法或招式,你必须根据对手的攻防进退,攻击、防守和反击的特点,习惯临场变化,随机应变,以一对万。


可以说,在真实的实战中,特别是在街头无限制格斗中,你不知道格斗将会如何开始,又将会如何结束,一切取决于你的对手的实际攻防刺激,以及你现场即时的直觉化、本能化的攻防应对——是你的对手用他的不可预测的攻击行动,来刺激你如何简单直接非传统的反应和行动,你必需凭借日常系统科学的针对性训练形成的格斗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有感皆应,制敌机先。


因此,每一场格斗都不可能是上一场的重复,它变化无穷,你必须以无法为有法,随心所欲不逾矩。

故李小龙宗师曾一言以蔽之:

“格斗只是一种在实战中力求击倒对方的艺术,看对方来势如何便如何回敬。

我无门无派,但我又是所有门派 。


你不知我的意图,但我的动作就是你的动作的结果,而我的技术又是你的技术的结果。

自由格斗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方法,它纯靠观感、变化、见机行事。”


此即所谓以无法为有法——随心所欲不逾矩。


1970年,李小龙在洛杉矶郊外和弟子黄绵铭为《黑带》拍摄截拳道对抗训练照
1967年,李小龙带领弟子李恺向《黑带》介绍截拳道先进的全接触对抗训练模式和护具


因此,在截拳道的训练中,没有任何固定的套路和招式可言,只有针对对手可能的攻击或反应模式,磨砺自我快准狠变的格斗工具,循序渐进地开展以全接触对抗为主导的针对性的实战训练,以求在大脑和肢体无意识深处形成紧贴实战的格斗技战术范例的肌肉记忆库,以及简单、直接、非传统的,具有个人创造性的格斗直觉和本能的即时反射行动能力。



那么,关于攻击,如何针对性的进行符合实际的对抗训练呢?李小龙宗师曾指出,

“要做一名细心的攻击者,根据对手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攻击:

1、对手的反应;2、对手的习惯;3、对手的特点。”

而所有成功的攻击,取决于以下三大要素:

“1,对时机的精细感觉;2、对距离的完美判断;3、对节奏的正确运用。”

否则,无论你的技术有多好,劲力有多强,速度有多快,不能在自由对抗中,把握正确的距离和时机,瞬间破坏节奏突破对手防御并作用于对手身上,都是白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道塾理念
李恺师傅定义截拳道五大要素




朱建华:李小龙本能化科学格斗的哲理之以无法为有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