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锁30年后中国出手,普京终于获得新万吨舰,几十年愿望成真


长期以来,俄罗斯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发展一直差强人意,但随着被西方封锁30年后中国出手,普京终于获得新万吨舰,也让俄罗斯海军几十年愿望成真,在苦等几十年之后,普京终于兑现了当初承诺,那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俄罗斯海军,俄网友对此感谢称:我们已离不开中国支持。

目前的俄罗斯海军正在缓慢地进行着装备的升级,由于大部分主力作战舰艇为上世纪苏联时期设计的进攻型作战装备,到底目前俄海军缺乏多用途隐身舰艇,与世界海军主流发展拉开了差距,好在俄军仍然不遗余力地发展出了22350型护卫舰,也是俄海军首次列装有源相控证雷达的新型多用途作战舰艇,然而,俄海军当前的薄弱环节远远不止作战舰艇,辅助类舰艇的发展也相当缓慢。

目前俄海军主力补给装备主要是苏联时期设计建造的老旧舰艇,存在舰龄过大,功能不完善,机械故障率高的问题,已经难以同当前海军强国的主流辅助舰只相比,在当前俄罗斯新型近海作战舰艇开始批量入役的情况下,俄罗斯海军想要保证最基本的远洋行动能力,就必须设计和建造新式补给舰,此次入役的帕申院士号补给舰就是俄罗斯海军多年前提出的建造计划。
不过令俄罗斯海军方面没想到的是,等待这艘新舰入役的时间长达十年,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境遇,很大程度上和俄罗斯遭遇到西方的军事技术封锁有关,特别是发展大型补给舰所需要的柴油发动机,这也是目前俄海军新式作战舰艇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动力系统已经成为制约俄海军发展的头号难题,此外俄海军资金不足,传统造船技术工人严重流失状况也比较严峻,为此,俄海军只能通过加强对外合作的方式,尤其是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提高本国海军升级计划的建设效率,而中国也确实给俄罗斯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帮助。

作为俄罗斯型23130补给舰的首舰,帕申院士号在设计和建造过程获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技术援助,中国掌握着大型补给舰的设计经验以及配套的横向补给系统,后者让这型排水量为一万吨的补给舰拥有干货补给能力,虽然该型补给舰的吨位制约了其补给能力,但对于远洋辅助性舰艇,这一功能的缺失必然会给舰队带来不小的麻烦。
在帕申院士号的设计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海军新的建设思路,该级补给舰的船体采用了民用指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船厂的建造难度,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俄海军高度强调新式补给舰的复杂环境下的使用能力,也就是说,未来该级补给舰的使用场景将十分众多,逐渐替代老旧补给舰的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