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节:题目信息解读(2)

2023-03-31 16:17 作者:七色花学园  | 我要投稿

四、要求

申论的每种题型,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答要求。这些作答要求可能是外延式的,如全面、准确、有条理、有逻辑、论述深刻、有针对性等,也有可能是内涵式的,即作答内容与材料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对材料信息的梳理、归纳(概括题),还是对材料信息的深度解析,甚至推理(分析、对策)?搞不清这个问题,申论的作答注定是盲目的。

即使是同种题型,也不代表不同的题目我们都可以按同一方法去作答,还必须要兼顾题目要求。就拿一句话分析题来说,有的要求观点明确,有的不要求;有的要求分析深入,有的不要求,这就是区别,要求时你得有,不要求时你可以没有。

同样是分析题,题目的要求左右了我们答案的呈现形式。比如题目要求写一份旅游行业的自律倡议书,若将加大处罚力度作为倡议之一就不妥,因为这是他律。

示例:假设你是四川省A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陪同部门领导前往资料7中的W新区,就该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考察,请以该部门的名义,针对材料7撰写一份提交A市市政府的考察报告。(30分)要求:定位准确,格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深入;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超过500字。

题目中“定位准确,格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深入;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超过500字”是显性要求,也叫常规要求;“不超过500字”是字数要求;“考察报告”是对格式的要求,“A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是身份要求,“‘W新区’‘就该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对作答对象的限定,属于内容要求,格式要求、身份要求、内容要求是题目中的隐性要求,也叫特定要求。

下面对显性要求、字数要求、隐性要求作一些具体说明:

1、显性要求

题目中显性要求是指题目中明确提出的显性的要求,比如:全面、准确、简练、条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用词恰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等。显性要求决定着答案的呈现形式,例如:“逻辑清晰”即按照给定资料逻辑,合理使用关联词罗列要点;“观点明确”即答案首句亮明含义解释;“条理清楚”要求答案呈现层次分明。具体要求及内涵详见本章第一节,此处不再赘述。

2、字数要求

字数要求也是在题目中明确提出的,本质上也属于显性要求。常见的作答字数要求有:“不超过XX字”“不少于XX字”“在XX字之间”“XX字以内”“XX字左右”等等。这里“不超过XX字”“不少于XX字”“XX字左右”要求的上下浮动值为10%,比如不超过300字,区间为[270,300],当然,如果你能只用100字就把要点答全而且条理清晰,那肯定是最好不过,这说明你的归纳概括能力极强;不少于300字,区间为[300,330];300字左右,区间为[270,330]。字数800—1000字,出现这种XXX字XXX字范围内的时候,大概字数在这个之间就好了,而且尽量接近较高的字数,也就是在900-1000字。

字数就是得分机会,作答时不要浪费字数,尽量写到最后一行,增加得分机率。根据对历年真题的分析,申论前面几道题作答字数大多在200-400字,每个采分点的字数大约在15-40字。

审作答字数,也就是明确这道题需要写多少字。不同的字数限制,对于我们去到材料里关注的点是不同的。字数决定答案呈现的详略程度,如果要求的字数较多,那我们找点的时候,可能总括性的点以及一些小细节就都要呈现在答案上,多写不同关键词,提升得分概率;如果字数要求比较紧张,就要抓大放小。

作答的字数要求,是根据考试的格子来判断,申论答题卡一行是25个字格,300字的作答要求,也就是12行了。标点符号也须占用格子,也会按照字数计算。答题时不要超过规定字数,一定要在红格子内把所有答案写完。

3、隐性要求

每道题不仅有显性要求,还有隐性要求。隐性要求是指相对于同一类题型,相对于显性要求而言,命题人都是通过添加限定条件的词语,来体现隐性要求的。常见的隐性要求有以下几类:

(1)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是通过对作答对象的限定词语体现的。所以要注意作答对象前的定语。

示例:请根据“给定资料1”,归纳提炼改革开放以来赵家村发生的变化。(15分)

分析:此题作答对象是“变化”,限定词语“赵家村”是作答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是限定条件,两个限定词语表明我们作答时在材料中重点找改革开放以后的,有关赵家村变化的内容。

(2)身份要求

示例: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2019年国考申论真题(地市级)第三题)

分析:此题是一题双问,题目中“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便是对答题者的身份限定,“希望小学遭废弃”是对内容的限定。“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条理清楚,表达简明”是显性要求,“不超过100字”“不超过300字”是字数要求。

(3)格式要求

示例:假如你是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受邀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一次关于“创业”的专题报告,请你结合给定资料6,为其草拟一份讲话稿。(20分)要求:观点明确,建议可行,语言简洁,有逻辑性。不超过300字。

分析:此题中“讲话稿”是格式要求,“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便是对答题者的身份限定,“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一次关于‘创业’的专题报告”是对内容的限定。“观点明确,建议可行,语言简洁,有逻辑性”是显性要求,“不超过300字”是字数要求。

五、范围

材料范围是指申论题目作答的材料来源,那么申论题目是如何暗示题目的作答范围的呢?一般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的:

1、明确限定范围

示例1:请根据给定资料3-5,概括造成我国公民文明素养低的原因。

分析:根据题目中“根据给定资料3-5”可知,题目是明确地限定范围的,“给定资料3-5”就是作答范围。当题干出现“根据、依据、针对、围绕、结合、参考”等字眼的时候,基本可以确定其后面呈现的材料范围,就是本题的作答范围。但要注意的一点是:题干中出现“结合/参考给定材料X”时,意思是答案要点主要在“给定材料X”中,但可能不全,有可能在其他材料中也有。所以建议适当发散,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国考申论中,综合分析题均限定范围。

示例2:“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分析:题干中的“给定资料2”和“对此予以归纳概括”就说明作答此题的材料范围是“给定资料2”,我们通过阅读全部材料可以得知,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在其它材料中还有许多表现,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把握材料范围,把其它材料中的“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也归纳进来,那就叫做“第三者插足”,是不可以的。

2、部分限定范围

示例1:给定资料6中提到“全民阅读立法不是对个人阅读的干涉,而是一种保障”,请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题干表明“全民阅读立法不是对个人阅读的干涉,而是一种保障”,这句话来自“给定资料6”。但并未说明答案也是全部来自“给定资料6”,所以我们只能肯定资料6中必会出现答案,其它材料中也可能出现。这是部分限定范围。

示例2:请你概括给定资料5反映的主要问题,并谈谈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建议。要求:概括全面、准确,建议切实可行,有条理,不超过350字。

分析:本题为一题两问,细细分析,会发现命题人给考生设置了一个陷阱:题干只是指出第一问的问题来自给定资料5,并未说明第二问的对策也来自给定资料5,所以千万要仔细审题,不使答案有遗漏。

当题干“给定资料X”后出现“提到、指出、写到、反映”等词语,答案要点可能全在材料1,也可能涉及其他材料,建议围绕作答任务确定材料范围。比如示例2中“给定资料5”出现“反映”,所以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建议的作答范围肯定不只是“给定资料5”,还得根据题干中“问题”及“建议”等关键词确定在哪些资料中。

3、完全未限范围

比如这个题目:请阅读给定资料,概括造成交通拥堵发生的原因。通过审题干,发现题目给定的资料范围并未有任何限定,对于这样的没有限定查找范围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根据题干作答任务关键词,运用排除法进行限定。

示例1: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造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分析:题目中作答任务关键词是“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发现,材料主要围绕“城市病”问题展开,材料1-2讲的是环境污染问题,材料3讲的是人口拥挤问题,材料4-5讲的是交通拥堵问题,材料6-7讲的是国外解决大城市病相关的成功经验,材料8为理论型材料,讲的为我国治理城市病问题的宏观愿景。我们通过分析可以明显发现,题干关键词为“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而只有给定资料4-5反映的是交通拥堵问题,二者关键词保持一致,其他材料和关键词无关。我们便可确定本题的作答范围为给定材料4-5。

当题干中没有明确作答范围,但作答任务又比较明显,可根据作答任务查找哪些材料和作答任务无关,从而确定材料范围,以节约时间,提高做题正确率。

示例2:为了维护M县的声誉,挽回“虐猫事件”的负面影响,请以M县政府的名义就“虐猫事件”的处理情况写一份宣传稿,在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

分析:这题题干中未给出任何材料说明,但因为这道题要就“虐猫事件”写宣传稿,那题目的设问对象就是“虐猫事件”;而材料跟“虐猫事件”有关的只有给定资料3,因此材料范围直接得以判断——给定资料3。这是用题目设问对象判断范围的。

(2)根据其它题目进行限定。

示例:申论试题中,一般是一则材料对应一道题,到限定的材料找点。试卷共有8则材料,三道(或四道)非作文题,若第一题未限定作答范围,第二题题干明确答案来自材料3-4,第三题(或三四题)答案来自材料5-7,大作文题来自材料8。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粗略的认为第一题的范围来自“资料1-2”的概率很大,然后再根据题干和材料阅读进行范围缩小。

(3)默认为整篇材料

示例: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消费扶贫”的基本历程。

分析:这类题需要我们在全篇材料中把握答案要点,难度相对就会高一些。建议考生在遇到此类题目和作文一起作答,梳理全部材料,做完这道题也可以将作文提纲列出来,一举两得。

题目明确指出请根据资料几作答,作答时可以不用再看其他几则材料,但如果题目中只是说给定资料几提到、揭示、反映等时,则需要看其它资料。

有人常在在“给定资料x”与“给定资料”之间辨别不清。比如2013年国考副省级第一题:“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见解。(15分)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再如2013年国考地市级第四题:假如你是H县文化局的干部,要在有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上做一次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讲座,综合“给定资料8”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应该重点讲哪几方面的内容?(2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分条作答,观点明确,有针对性,不得摘抄原文。不超过300字。

这两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信息的出处有具体的给定资料,分别是给定资料2和给定资料8,但是答题需要结合“给定资料”,所以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看全部材料,不能遗漏任何一段材料,答案也应该从所有的资料中提炼出来,而不是具体的资料中。

六、分值

分数是我们每一个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这个题目的分数,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这个题目有几个采分点,例如这个题目是20分,我们大概就知道这个题目可能是有6个采分点,3分一个共18分,外加两分的结构分。


第三节:题目信息解读(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