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

2022-10-25 00:05 作者:阿基坦骑士  | 我要投稿

英俄法三方在1827年签署《伦敦条约》,呼吁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建立希腊自治省。在苏丹拒绝了此提议后,三方决定派出一支联合舰队到附近水域,舰队指挥便是亲希腊的爱德华·科德林顿,他接到的指令是以和平手段胁迫苏丹接受条约,“以火炮”作为最后手段。


1827年10月,他指挥舰队在纳瓦里诺摧毁了整支土耳其埃及联合舰队。苏丹闻讯大怒,拒绝再接受调停,宣布发动圣战,对俄罗斯要求奥斯曼帝国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的最后通牒不作理会。

外交部长涅谢尔罗迭

苏丹的强硬反应正中尼古拉下怀,他一直怀疑英国人不会为希腊而与奥斯曼帝国开战,但是又担心一旦俄罗斯派兵驱逐多瑙河两公国的土耳其军队,英国人会以此为由宣布《伦敦条约》作废。现在既然苏丹对俄罗斯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尼古拉就有正当理由单独向土耳其宣战了。


涅谢尔罗迭在1828年1月写给卡珀蒂斯特里亚斯的信中说,俄罗斯将会为建立一个“希腊政府”而战。沙皇向希腊起义军送去经费和武器,卡珀蒂斯特里亚斯则向沙皇承诺未来俄罗斯将对希腊事务拥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卡珀蒂斯特里亚斯

1828年4月,6万5千名俄罗斯士兵和哥萨克骑兵渡过多瑙河,分三路向维丁、锡利斯特拉和瓦尔纳发起进攻,这三个地方都在通往君士坦丁堡的大路上。


尼古拉坚持御驾亲征,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亲自参加战斗。一开始俄罗斯军队推进很快,所到之处马匹饲料丰富;但是不久就在瓦尔纳附近遭到阻滞,许多士兵在多瑙河三角洲的恶劣环境下得了病。


在1828—1829年间,俄罗斯士兵中有一半病死,增援部队也同样被疾病困扰。在1828年5月至1829年2月间,俄罗斯士兵中有21万人次曾到军队医院中接受治疗,是整个战争期间投入兵力的两倍。这样大规模的兵员流失在沙皇部队中并不罕见,因为军队对农奴战士的健康福利一点都不关心。

第八次俄土战争

俄罗斯在1829年春天重新发起攻势,占领了土耳其要塞锡利斯特拉,随后攻占了埃迪尔内,即后来的哈德良堡(也称阿德里安堡)。


至此,俄军离君士坦丁堡已经不远了,在君士坦丁堡甚至能听到附近海面上俄罗斯舰队的炮声。俄罗斯海军已控制了黑海和爱琴海,陆军则可以从希腊或保加利亚志愿军那里获得兵员补充,而土耳其军队则乱作一团。

阿哈尔齐赫之战

在高加索地区,俄军也同时发起进攻,占领了土耳其要塞卡尔斯、埃尔祖鲁姆,打开了进攻安纳托里亚的大门。此时俄罗斯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君士坦丁堡并将苏丹赶下台,奥斯曼帝国崩溃的日子仿佛不远了,法国国王查理十世甚至已经提出由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土地。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尼古拉自己也觉得奥斯曼帝国即将垮台,他可以给予最后一击,实现解放巴尔干地区基督徒的目标,但是他需要得到欧洲其他列强,特别是最亲密的盟国奥地利的支持。


当俄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军时,尼古拉通知奥地利驻圣彼得堡大使说,奥斯曼帝国“即将崩溃”,建议奥、俄一起分治奥斯曼帝国领土,“以免其他人来填补权力真空”。但是奥地利人并不信任俄罗斯,不愿与俄罗斯合作,反而宁愿通过欧洲协调解决问题。

伊万·帕斯克维奇

1829年,在缺乏奥地利支持的情况下,尼古拉停止了对奥斯曼帝国最后的进攻,担心此举会触发欧洲列强联合起来保护土耳其,更担心如果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列强会蜂拥而来争夺地盘,这两种情形都对俄罗斯不利。


出于这些考虑,他听从了外交部长涅谢尔罗迭的意见:对俄罗斯最有利的情形是保留奥斯曼帝国的存在,但是让其衰弱到不得不依赖俄罗斯生存,这样俄罗斯就可继续加强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的势力。一个病倒的土耳其比一个死去的土耳其对俄罗斯更有利。

安东·迪比奇

正因如此,《哈德良堡条约》对土耳其一点也不苛刻。条约在1829年9月签署,给予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在俄罗斯保护下的自治权,将多瑙河口的一些岛屿、格鲁吉亚的几个要塞割让给割让给了俄罗斯,归俄罗斯所有的还有格鲁吉亚的其他地区以及高加索南部的埃里温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这些是1828年俄罗斯刚从波斯人手里夺过来的。


但是这些和俄罗斯有可能迫使土耳其人做出的让步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条约中最重要的条款也是《伦敦条约》签字各方希望看到的结果:土耳其承认希腊自治,开放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峡供所有商船使用。


虽然俄罗斯表现克制,但西方列强并不相信它真的会自动让步。条约中没有提到军舰如何使用海峡,于是他们相信俄罗斯一定逼迫土耳其人签署了秘密条款或给予了口头保证,让俄罗斯舰队可以独家控制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水路要道。


自希腊起义以来,西方国家就对俄罗斯势力的扩张感到担心,《哈德良堡条约》增强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敌意。英国人对此特别警觉,威灵顿公爵此时已当上英国首相,他认为这一条约实质上让奥斯曼帝国变成了俄罗斯的保护地,比奥斯曼帝国崩溃、被列强瓜分还糟糕,至少瓜分奥斯曼帝国时列强还能谈判。


当时担任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的海茨伯里勋爵声称苏丹已“向沙皇称臣,就像印度亲王臣服在东印度公司脚下一样”。他似乎对自己这番话中的讽刺意味毫不知觉,英国人自己可以将印度王朝踩在脚下,但是当俄罗斯人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待奥斯曼帝国时,英国却以正义姿态出现,自认为是近东现状的保护人。

苏丹马哈茂德二世

由于担心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英国开始酝酿解决东方问题的政策。为了不让俄罗斯在希腊问题上获得先机,英国开始支持希腊独立,而不是俄罗斯支持的希腊自治。


英国人担心希腊名义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自治区,实质上却完全依附于俄罗斯。英国人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卡珀蒂斯特里亚斯就一再呼吁沙皇出兵驱逐欧洲地区的土耳其人,成立一个大希腊自治区,一个在俄罗斯保护下的巴尔干邦联,也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倡导过的模式。


但是在1831年,卡珀蒂斯特里亚斯遇刺身亡,他代表的亲俄罗斯政党势力随之渐弱,亲西方的自由党派势力渐强,沙皇在希腊问题上的影响力因此大打折扣。在各方势力此消彼长之下,1832年《伦敦公约》顺利达成,在列强的担保下,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希腊诞生了,国王是英国人的选择——年轻的巴伐利亚王子奥托一世。

奥托一世


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