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料记录:魏书4
第20处,解释“绥”字的含义。
《魏书》:绥,卻也。有前一尺,无卻一寸。
第21处,收录了《庚申令》,全文大致意思是有功必赏。
《魏书·庚申令》: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適道,未可与权'。管仲曰:'使贤者食於能则上尊,斗士食於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第22处,曹操同意袁谭的请求。他说:“我进攻吕布的时候,刘表没有进攻我。官渡之战的时候,他没有援助袁绍,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以后再灭他。袁谭、袁尚狡猾,应该先解决他们。就算袁谭有二心,又能如何?我破了袁尚,他能奈我何?”
结合《荀攸传》《辛毗传》可知,这里的记载有点差异。
《魏书》:公云:"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纵谭挟诈,不终束手,使我破尚,偏收其地,利自多矣。"乃许之。
《三国志·荀攸传》: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三国志·辛毗传》: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於外,谋臣诛於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於上,人事困於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脩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次于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