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河图洛书探秘——最早地理方位与时空观念渊源

2023-02-27 10:06 作者:地理大家讲坛  | 我要投稿

     《易经》为何说“善于易者不卜?”孔子为何说:“敬鬼神而远之?”当我们理解了河图洛书的真相,就大体能理解在古人的宇宙观念之下对地理方位与时空观念的朦胧的认识体系后,就会有所体认。就 让我们从一个神奇的故事开始开启中国文化的追根探源之旅,讲一个古人认识地理环境、生成人文文化的故事。

一、神秘的“龟书”——凌家滩玉器

       1985年秋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

       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为母在村北土岗上挖墓穴。让他惊讶的是——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玉器、石器展现在他眼前。他没有私藏,赶紧上报。乡文化站站长李余和同志闻讯后,对这批文物安排处理,并上报县文化局和文物所,转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地下埋藏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遗址重见天日。

       遗址距今5800年—5300年,是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该遗址比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都要早,揭开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源头,也揭开了中国文化的真相。其标志是玉龟版和玉龙。

图1   凌家滩遗址发现的龟甲、玉版和龟腹(出土时叠压状态)


图2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图案(观察中心八角形,放射状圭形饰文)


图3 五方观念的形成(中央电视台截屏)

         遗址内发现了一套玉龟和玉版。在古代,龟被称为圣灵之物,以长寿得知古往今来而用以占卜(图1)。出土玉龟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玉版(图2)就夹在片腹甲之间。玉版上四周有钻孔,并且绘有神奇图案——中间为一小圆,内填八角星,内小圆和大圆之间被直线分成八等份,每等份内刻着由2块璋形图案所组成的圭形纹饰,从而将内外圆之间划分为8个等份。外圆向玉版四角之间,又伸出4个圭形纹饰(,详见图片),八角星八方以直线箭头放射,指向大圆圈,将大圆分为八等份。在大圆外,又有四个箭头,指向玉版四角。玉版边缘的钻孔,一长边四孔,代表大地四极(四维),两短边五孔,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方,另一长边的九孔,代表九天。这让人想起河图洛书和八卦图。这种联想并非空穴来风,而两者存在密切关系。

,     图4表达的河图洛来自是朱熹《周易正义》,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图4左);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图4右)。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本来洛书由神龟背负出洛水,是一个神话传说,因为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龟甲和龟腹夹玉版,玉版刻画着河图洛书性质的图案,使得河出图、洛出书成了信史。它形成的时代,即使相对于孔子生年,也有2800年之久的漫漫时光。就当时的文化和制造能力而言,除石刻和玉器之类,其他木草绢帛文字载体也朽化为土了,只能以神话传说流传下来。例如,鲁哀公西狩猎获一个怪兽,孔子视之,原来是麒麟,因发感慨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显示,孔子知道河图洛书的价值,视之为圣物,有灵性,表达了同类相感的思想。

二、玉版图案:天圆地方与地理方位图

       天文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冯时先生解读认为,龟甲代表天圆,龟腹代表地方,是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玉版图案是天文观测形成的“五方四维”地理方位图,古代文化起源于对地理环境的抽象性解释。

       一个地点的“东西”方向以每日太阳起落连线(二绳,图2-3)确定,与二绳垂直者为南北。东西二绳是多条直线(每天的日升、日落点不同),东西连线形成很密的一组(半年是182个连线),南北东西的连线构成“”(亚的甲骨文)结构,即四构“”。方位,就是指地理事物在中心之外的“方向”的“位置”,即矢量地点,是地理空间的图示。五方结构是“东(3)、西(4)、南(2)、北(1)、中(5)”,下为“北”,左为“东”(见4河图,数字表示各方向的黑白点数)。


 图4   河图与洛书(首载朱熹《周易本义》)   
图5  九宫八卦图

          玉版上八个主导方向,分“四构”和“四维”,四维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空间,在九宫八卦图上是2(坤),4(巽),6(乾),8(艮)。在玉版上,“四维”在大圆圈外以放射状圭形图案表示,似乎表明古人认为宇宙被四个支柱支撑。(图5)。即,五方加“四维”成九宫,本质是原始地理图,是天文在大地上的投影。

        就河图而言,古人用数学、术数表示宇宙格局,按冯时先生的看法,古人以数字描述世界,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生成数,另一是阴阳数。1,2,3,4,5五个圆点表示“五方”,是“生数”,“生数+5”得“成数”,如1+5=6,2+5=7,2+6=8,等等,是生生不息外展括意义,即“天一生之,地六成之”。洛书实际是地理方位书(图4),按“生成数”法则而成。该图在彝族文献《宇宙人文论》中称“五生十成图”。彝族,解放前还称“夷族”,当时国家领导人认为有贬低之意,改成“彝族”,本来它是古代东夷族的一支,西南迁移,保存了古代东夷人的原始文化面貌。东夷人主要生活区域在山东区域,后来向西迁移至嵩山、伏牛山的东部(夷夏东西说:夷人在东,夏人在西)。华夏族在西部兴起后,东夷族的部分向四川盆地迁移。

        洛书就是按阴阳数法则形成的。请注意,玉版中心的八角符号,非常奇特。考古专家们在古器物上发现很多类似的图案,出土地点都分布在太行山、嵩山以东地区。这个“八角符号”是怎么形成的呢?恰好是“”字形旋转450角之后,两者重叠部分构成的图案(图6)。在九宫图中,表示五位的数字是1,3,5,7,9,是奇数,视为“阳”,表示四维和中央的是2,4,6,8,10,是偶数,视为“阴”,阴阳数构成九宫八卦图。该图案在同样与上图被发现在彝族《宇宙人文论》文献中,称“十五生成图”。该图与“五生十成图”相比,就会发现,在原始意义上,两者表示的是同一个事物,前者用“生成数”表示,后者以“阴阳数”表示,空间布列的结果大同小异。从表现思想看,这两幅图性质无差别,都属于“洛书”。注意,两者都是“洛书”,河图原来是“洛书”一种。

图6  阴阳数生成的九宫图与凌家滩出土玉版图案惊人相似

         那么,“河图”是什么呢?原来,河图是“太极图”,并非上面的洛书样貌。在彝族文献中,专家们找到原始图案,图案中间只有一条龙盘绕黑白对称,图被标注为“宇宙”。如果是一条龙,那么,确实是“宇宙图案”,即东方青龙。两条龙,其实是反衬而成的结果。

        关于太极图还有一段曲折复杂的故事。朱熹根据河洛之学在蜀汉间的说法,派遣学生蔡元定到四川寻访民间(注意,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最早是陈抟传出,陈就是蜀国道士)。蔡元定寻访回来,将两幅图交给朱熹(图4),自己秘藏了一幅作为家传不外泄。到明代有个学者叫赵撝谦公开这幅图,称为“天地自然河图”(图7)。至此,河图才明示为“太极图”。

图7天地自然河图(赵撝谦传出,圆圈内的部分)

          河图之“河”并不是指“黄河”,而是指“银河”。他表示东方青龙在一年四季的变化状态。《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乾卦说“亢龙有悔”,三四月份的时候,称“见龙在田”,这是龙的身子全部暴露,人们在田野里可以看见全部了。五六月分,则“飞龙在天”,在中天空悬挂,夏日季节。到了秋天,“或跃于渊”,表示龙尾“箕星”在银河系上,龙好像从银河跳出来一般。因此,青龙是天文观测的结果,是古人跟踪青龙判断时间,以敬授民时。这相当于说,太极图是“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和运动的表达”。彝族文献直接标明是“宇宙”,赵撝谦说是“天地自然河图”,都指示这层意义。

        与这些证据材料表明中国人古代的宇宙观、地理观等均来自天文观测,图8的出土图案距今6500年,用贝壳组合而成“青龙、白虎”图案,墓主人足下为“北斗图案”,显示,青龙为东方七星宿(图9)组成的图案,是古代天文观测,以察时变,敬授民时的直接证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天文台,又晚凌家滩遗址1500年,这里产生最早的“中国”。

图8  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青龙图案(图案左侧,实景右侧为青龙图案)


图9 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构成的“龙”图案

四、太极图的标准化与圭表投影之间的关系

      太极图生成时间很久,但失传了。其实,它并没有失传,而是被秘藏了,直到明朝。如果早早地在朱熹时代传出,估计凭宋儒的热情,会产生新的理论认识,导儒家向新方向。

       明初,赵伪谦(1351-1395)在《六书本义》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朱熹)亦莫之见。”这个太极图是两滴“眼泪”的太极图。

       明末,赵仲全《道学正宗》载“古太极图”,是现存文献中首称“古太极图”的。与赵撝谦图比较,他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区,此图最终确定名为“太极图”。

图10赵仲全 古太极图

        经过一个周折,科学认识的脚步越来越近。明末来知德(1526—1604)又有新画法,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画在图上,以阴阳轮转对应(图13),解释说:“白者,阳仪也;黑者,阴仪也。黑白二路者,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其气机未常息也,即是太极也。其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也。”这就从宋代的哲学思维向自然地理变化思维转化了,其触发因素,仍然是阴阳爻的消长。

         上述图画出后,其与地球运动关系,从而与自然地理环境周期变化的关系长期无人研究,只演绎哲学奥义。虽然原始意义为天文天象模拟图,但反复演绎,哲学味道浓厚,其本来意义却被人忽视,或者时人不明白“龙”的真正语义,或者对《易经》十翼理解偏差,导致神秘化解读。因为古人并不知道地球绕日运行。

         历史是如此的惊人的巧合!600多年后的1985年,凌家滩遗址被发现的当年,山西《晋阳学刊》发表田和禄先生的文章“太极图就是原始天文图”(图11),彻底揭开了“太极图”神秘面纱,从远古走来的凌家滩玉版,所含的天文意象被彻底揭示开来。需要指出的是,“圭”表投影勾勒的图像与彝族的“宇宙”图示惊人的相似。圭,土圭,圭表,在玉版上找到了原型。

         2015年,地理学者陈克恭与人合作发表“中国太极图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应用”,建立了“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才打通了太极图和现代科学的关系,揭开了神秘面纱。


图11地球环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与表杆投影长度变化
图11生成的的俯视图


          图11形象地表示了太极图的生成过程。北半球冬至时,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此时表杆投影在圭表最远端,“阴影”最长,昼短夜长。过此点,阴影缩短,变得昼长夜短,夏至时,阴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冬至至春分,阴影所代表的寒气是基础,在内。随着阳气增长,夏至最大,成为基本要素,在内,寒气外来,逐步增加,秋风扫落叶,但温暖的气息是最基本的要素。四季变化就是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描述。

                                  

图12  标准太极图与天地四时变化的关系

            如果我们每天记录圭表投影长度,并画在图上,一天逆时针转动360/365度,那么,就会得到任意地点的标准太极图。中间的“S”型曲线,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轨迹。S曲线可以方程组决定。

      注意,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标准太极图”是在南北回归线之内才能生成,南北回归线之外,则是另外一种形态。当人们站立地点远离南北回归线,那么,圭表投影,在冬至日时总不是“0”,总有一个数值,这个数值,造成太极图中间的“圆点”扩大成为一个圆圈。随着纬度增高,圆圈越来越大,直至与外圆重叠。异于标准太极图的图,就是“来之德太极图了”,其所抱持的中心部分,是纬度地带性特征的体现。

                                     

图13  来之德太极图

       中国思想史上,对太极的认识,始终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摇摆。如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理解。可在实际论述中,又加入了阴阳、四季、寒暑之变,然后生成万物。即在具象层面,基于天文观测,在抽象层面则为天地,道,太极等概念。因为古人实在不知道地球和太阳的空间关系,以及由此空间关系造成的地球表面地理现象的种种变化。

五、阴阳对法——互动而生变化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从圭表投影看,表杆在“圭”上的投影表现为阴影(Y-),实际上,它与太阳高度成反比,高度较越大,阴影越小;高度越小,阴影越大。在太极图上,太极图半径是Y+和Y-的和。中间的“S”型曲线可以用一组方程表达(图14)。

图14 太极图的半径和阴阳值的关系:S型曲线的生成

      引入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参数——黄道坐标θ,由θ推导每日正午的太阳高度Ɛ,并由此计算每日的日影长度,则得到一个日影和光影分界点的坐标曲线,将这些点链接起来,就是太极图中的“s”曲线。该曲线也是由方程组决定。

        R=Y++Y-

       Y+=R·cos2(θ/2)

       Y-=R·sin2(θ/2)

      按照上述公式,我们能生成图12的标准太极图。

      注意,图12中,夏至日阴影假设为“0”,也就是有一天时间,太阳在天顶时,才会有的现象。远离南北回归线,夏至日阴影部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面,即夏至日投影长度,一年四季都不会变化,多余的部分才有盈缩。前者是太极图生成的纬度所决定,在南北回归线之内,一年会有两次生成标准太极图,其余时间,阴影部分很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相当于季节性变化不大,约靠近赤道,两个标准太极图生成的时间差越短。南北回归线以外的部分,则演变为图14左图的非标准太极图。中间黑圆圈代表地理纬度决定的“阴影区”,好像水库的“死库容”,一年四季不会增减的部分,表示这个纬度的气候环境基础。

                                    

图15  非标准太极图与来之德太极图的关系

          图15右图,是来氏太极图,它最大的问题是“阴阳倒置”,即将“阳”置于太极图中心,取负阴抱阳之意。前面说过,如果从阴影和太阳高度的角度看,中心的圆圈,恰恰是看太阳直射点而得到的结果。而左图是看圭表投影的结果。

六、《易经》乾卦彖辞与卦象——天象与“龙的状态”

       乾卦象“天”,坤卦象“地”,天为元始,地为成终。《易经》在解释“乾卦”时,就取法乎天象,该天象是“东方青龙”,青龙由7个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见图9。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七宿的角宿在仲春出现在地平线上,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秋天苍龙自西方落下;冬天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每年仲春,即春季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二月之初,“龙角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之为“龙抬头”。随着时间推移,东方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面上,直到上升到中天,在西边落下。古人认为,龙是掌管着上天行云降雨的神,从而决定着农业粮食的收成,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水平。因此,龙便成了农耕社会里最主要也是最受崇拜的图腾。乾卦的爻辞,就形象地刻画了“东方青龙出没的过程”,该过程持续9个月(龙角出现到龙尾消失)。重点是龙角出现到龙头消失,持续约9个月,春夏秋三个季节。

                     

图16乾卦爻辞与卦象

     乾卦爻辞如此描述过程(括号里为解释):

    初九:潜龙勿用。(东方青龙夜间不能见,隐藏在天球下,季秋、冬天,孟春),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抬头,在仲春东方地平线可见龙角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人事,对君子定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尾与银河系相交,好像从银河跳跃而出)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夏季,东方龙在中天,万物生机勃勃)

    上九:亢龙有悔。(龙西坠,气候变凉转入秋天,亢星是龙宿的第二个,它要坠没,表明节侯转冷)。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表示龙首坠落,秋雨停歇,秋收冬藏,似乎表示丰收)。

结语

    当我们了解了古代文化的真相,就会发现,古人并非蒙昧无知的,而是对地理环境(宇宙地理环境和周边地理环境)有科学的认识的基因。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观象授时,服务农民与渔猎战争之类。商周代更之际,古人形成相对理性的决策方法,如《盘庚》要迁都,大臣们建议占卜,盘庚说,人事已经决定,再参考占卜是可以的,但不能以占卜为准。《洪范》中记载“稽疑”的方法,就比较有代表性。人已经做出决定,卜筮之结论只是一种参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古人对占卜决策,鬼神之能事有基本认识。他们懂得大自然幕后的推动力量,在于宇宙地理环境而非取决于鬼神。推动地理环境变化的力量由于古人不晓知,故以鬼神视之。所以,真正懂得《易》的,就不再卜筮,问诸鬼神了。

      

 

     

 


河图洛书探秘——最早地理方位与时空观念渊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