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之道节点梳理1:自救者

“自救之道”节点梳理文档由B站 @自救实践局 原创,非本人授权请勿删改或二次传播。
1. 自救者 ① *
本节关键词:自救者①(串联标题右侧带*号的各节点关键词,即为自救之道主路径;PDF文档中串联关键词一列标红者同理);
备注1(以节点关键词解释为主):
1、为何自救:只因为暂时不想死,或没想清楚是不是 要死,所以自救?还是想清楚了不想死,所以自救?想清楚了不想死,但因为某时刻压力大,冲动,仍可能自杀?应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现在死还是不死?外力让自己死还是自杀?选择生或死的理由?价值?意义?又比如抑郁,因何而抑郁,根源在哪?纯身体、生理原因,还是有现实生活因素等。因人而异。
2、自救:要救,首先得清楚问题在哪。古往今来一部分人是被外界打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被自己打败。自救是一个通过质疑、批判过去与当下的自己,试图摸索出穿越眼前绝境之理论与方法,以我为主、外力为辅,有目的性自力更生、坚持反抗、打造或巩固良性造血能力的过程。这里的批判是为身心寻找更好出路的审视和深入分析,并非批斗,自救是为解救而非折磨自己。世上没有救世主,要穿过绝境唯有自救。靠自己是必要条件,不可或缺。拯救从自身入手,是选择个体影响权重最大的一点突破;一生中唯一自始至终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有机会近乎完全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最该投资与拯救的,首先都是自己;而最初考虑与解决的是怎样活下去,这里不是为活而活,是先有活的意愿,再谋求活的事实。一般是先让自己活下去,只有自身活下去后续所有才有机会成立,但也有舍弃自己先让超越个体的组织、民族、国家、人类活下去的极端情况,这涉及到救人或救世,多为形势紧迫、不得已而为之,悲情壮烈。自救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救人可为常态,自救之道最后有单列叙述。自己不信教,也不求各种宗教的修仙、成佛、入窄门,但前述自救某种程度上与佛教中部分寻求解脱、个别人生哲学谋求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机理、亦是相通的,如右侧备注中六祖慧能的“自渡”。
3、自救者,即自我拯救的人或群体:为走出眼下个别绝境,适应未来生存,谋求精神内在与物质外在两方面的自救;自救者重点在自救,但绝不是提倡自私或成为自私的拯救者,也并非强调自我封闭、拒绝合作;同时,自救也并非特定时期、关键时刻、甚至必须摔到地上才能开始。自救是常态。每个人回想出生以来的所有事,多少是自己做成,多少是靠了外援的,想必会有些体会。新人常面临经验资历和实力证明的悖论,获取资源和协助需要作品,但正因尚无作品且资源不足才来拓展,例子很多,如中国青年导演处女作投资困境。自筹或拓展更多渠道,此时更多要靠自救。
备注2 (多为节点关键词解释补充及部分理论佐证、资料来源):
《自救者》主旨———坚持真实与知行合一,借助能量体系透视规律、趋势,积极有为、直面现实:①内在、精神层面:博采众长完善自救之道,直面并突破先天既成或后天选择导致的自我禁锢、内心抑郁的精神绝境,逐渐达到从容洒脱状态;②外在、物质层面:认知、反思乃至在实践中突破现实存在的物质层面限制及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分配不公等问题,为精神世界的纾困助一臂之力;③不割裂内外两部分,二者结合发挥最大能量效率;
梳离、无序、无力、丧、荒诞、动乱、自杀故事,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细分现实。自己不避开这些,甚至深入它们。但不仅仅在其中停留、不求上进地继续生活、进入永恒停滞/终结,也希望直面现实,尝试从绝境走向浪漫、从容、强势的自力更生。并非为了高大全伟光正而这般选择,而且不自救只有提前毁灭。
《自救者》是艰难跋涉,人生终曲一类作品。本质上是写给自己的,仅有排解。一段时间后问过自己,是否有其抱负呢,也有,希望一解当下与未来亿万抑郁牢笼中苦思出路者之困惑。由内而外,指出一条走出眼下绝境的潜在路径,在绝望中给出一丝希望。
欧仁·鲍狄埃1871年创作《国际歌》(萧三 1923年译):“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梁漱溟:“自毁甚于他毁”;
本节关键词:自救者②(串联标题右侧带*号的各节点关键词,即为自救之道主路径;PDF文档中串联关键词一列标红者同理);
备注1(以节点关键词解释为主):
自救的必要性:1、人类在不同场景均可能遭遇此类情况,即一旦无法自救,便只有接受:死亡或其他类似结果(例如海军潜艇艇员在基地逃生水池演习时有训练员协助检查逃生服等装备情况,而在实战的大洋中,潜艇兵只能靠自身或战友相互检查,迅速从鱼雷发射管逃生自救,任何恐惧畏缩、犹豫都将付出惨重代价);2、个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实力,除了可以从导师、教员或外界其他渠道受益,无法直接继承任何高手的段位与功力,只有靠自身掌握方法、不断努力才可习得。自己不出力,外人即便再热心再喂饭到口中也无济于事;3、其它,不胜枚举;
下面对自救与外援、自救与救人作简要备注(后续有独立节点具体论述这几对关系):
自救与外援:自救为主、为核心,但与争取外援不冲突;多数时候需要双管齐下,自救者仅是强调自救的核心地位与不可或缺;很多事只靠一人是做不成的,需要团结协作;
自救与救人:自救不是终点,更大的爱在救人甚至救未知物种,但救人之前若能先自救是更现实也是更理智的,未完成自救的个体即便乐于救人,也无法实现或持续;
自救的局限:自救之道非号称十拿九稳的成功学,与后面会提到的各自局限一样,自救同样有其边界。单就具体个人来说,自救也足够复杂,亦不是万能的。对具体事件的把握,只在主要技术、制度、文化、参与方等诸多方面考虑周全,且对时机等变量掌控得当、无不可抗力干扰时更易成功。主观之外还有客观、无常,有时受强大外力所限自救无法成功,只能取得一些微小收获。同时,即便阶段性自救成功,变幻莫测的人事同样可能再次裹挟,进入新的绝境。一如杜甫晚年在《楼上》一诗中叹息:“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自救伊始,就像理性、平常心看待生老病死与世事无常般,对此应有心理准备。特别地,对于抑郁者的自救,一如部分专业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提到的,抑郁症有自愈的可能,但比例不高。心理治疗有一定效用,但没必要执意拒绝逐渐成熟的临床药物治疗(即便其可能会有些副作用)。任何试图自我拯救者,应面对这么一个事实:“自救之道因人而异:无包治百病、无一劳永逸”(此点后续有补充)。至于——“我已经那么累了,绝望、抑郁,还看这么多内容干什么,看完也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实上没几个人要求自己成为圣人,在200+自救之道节点上都无懈可击的圣人也几乎不存在,“自救之道”涵盖节点只是本人根据自身经历与探索总结的不完全指南,按个人实际取舍即可,但主要环节(如“重新认识外部世界与自我”、“痛苦底色”、“平常心”、“选择”、“真实”、“自然”、“实事求是”、“直面绝境”、“向死而生”等)是共通的。
备注2 (多为节点关键词解释补充及部分理论佐证、资料来源):
挑战过自己,才会对自己有更深认识。战胜某个阶段的自己,也是一种有趣尝试。
宫崎骏《千与千寻》:“这个世界上,你可以碰到机遇,而绝不可能碰到“神”,自己的路,还是得自己走。”
《六祖坛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渡),悟了自度(渡);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张进《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题记中也提到过这段,书名中的“渡”应该也与其中自渡有关。)
金灿荣:中国应对当前历史机遇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在处理好国内问题、保持平稳发展,核心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