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十七期:材料题技巧之影响作用意义类

01
题型特点
影响意义作用类材料题就是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某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历史条约/历史观点/历史思想学说/历史教育机构/历史措施等等带来了那些影响、作用或者有哪些意义等。常用的回答关键词结合材料搭配有“有利于……的巩固/发展”、“促进了……发展/提高/增长/情绪高涨”、“增强/打破了……”、“带动/壮大了……”、“振奋/强化了……”、“加强/加速了……”、“推动/阻碍了……”、“彰显了……能力”、“培养了……”、“适应/维护了……”、“提升了……水平”、“提供了……借鉴/经验教训”等等。
02
设问方式
常见的材料设问词有“……影响”、“……作用”、“……意义”、“……历史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历史作用”、“对世界的影响”、“对国内的影响”等等。
03
解题思路
不同的设问对象、不同的设问方式有不同的答题思路,但是我们要以考试常考的思路、同学易用的思路去介绍。不管材料设问是什么,都可以从国内外的政治、国内外的经济、国内外的文化、国内外的外交关系等角度去分析材料所带来的相关影响。
①国内外的政治影响,主要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巩固政府的统治”、“是否有利于促进政府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等方面去归纳回答。
②国内外的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有利于(促进了)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有利于改革开放”、“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等方面归纳回答。
③国内外的文化(思想)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是否冲击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是否与社会客观需要相适应”等方面归纳回答。
④国内外的外交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是否促进了两国友好合作”、“是否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否影响了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引起了国际政局的变动”、“是否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格局”、“是否影响了其它国家的发展”、“是否给其它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经验教训”、“是否为其它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了经验教训”、“是否助长了其它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志、斗争气焰”等方面归纳回答。可以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角度便捷分析。

04
设问分析
①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和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影响(作用)→看题目有没有限定词要求回答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如果没有一般情况就需要正反两方面来说,没有明确要求回答积极影响(作用)或者消极影响(作用),一般情况在组织答案的时候都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但下述情况需要注意:题目只要求回答影响,但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消极的,如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那么在组织答案过程中一般从消极影响方面去组织答案。如果材料描述事件是正面的(如成功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与中共共产党相关的,在组织答案过程中一般从积极影响方面去组织答案。
②意义类设问的答题思路与影响类设问大体相同,但意义类设问侧重的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效的内容,大体等同于积极影响;意义类常见的答题句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等。
作答意义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①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
②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③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分析、概括、简析其有什么作用、影响”、“有什么样的历史作用”等等时,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去分析,需要一分为二的去分析,主要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关系影响去分析思考;但是在答题时要区分两方面影响中积极还是消极占据主要地位,如何来区分呢,可以根据历史所学知识来分析,比如“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以积极影响为主、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消极影响为主、抗日战争的胜利应以积极影响为主。”,也可以根据材料对影响作用的相关语句描述多少来简单区分,分析材料重点在说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④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对世界的影响”、“对本国的影响”、“两国之间有什么影响(相互的影响)”等等时,主要从外交关系方面的影响去分析回答。
⑤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有什么现实影响”、“有哪些深远影响”等等时,要特别注意 这里涉及到时空观念的考查,要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作用),包含积极/消极影响(作用),表现为目的为动机实现的影响,类似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后世)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包含积极/消极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比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⑥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有哪些主观影响”、“带来了什么客观影响”等等时,要注意区分,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政策、方针、经验、个人思想观念、生产积极性等方面去思考分析;客观影响可以从
自然、社会环境、社会局势、经济现状(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现状(巩固统治状况)、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发展、国防军事、教育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⑦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根据以上材料带来的影响谈谈对世界(地区)有什么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影响简析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等等时,也要注意区分,这里涉及到两种类型,一种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变成普通性影响,比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等;一种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变为特殊性影响,比如“将二战对被侵略国家(法国、波兰、缅甸等国)的影响转变为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虽然平时这类题型考的比较少,但是也可以简单认识了解一下。
⑧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在历史事件中他有哪些贡献或功绩、他起到了那些作用/影响”
在全国卷人物评价中较为常见。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般方法是要结合材料分析人物的属性,如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模范人物等,明确人物属性后再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并在组织答案中应当结合人物属性有所侧重。
此类题在答案组织中,一般句式为“...了...”(如促进\推动\提高\强化\阻碍\形成\创立\加速\维护\壮大\打破了...)、“有助于...”“有利于...”、“不利于...”、“对...产生消极\积极影响”、“对...做出...贡献”“为...提供经验\教训\借鉴”等。
⑨如果材料设问对象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历史事件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或者政治统治有啥影响”,这个属于学科交叉分析,即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05
例题精讲
例题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在政府奖励政策的诱导下新式学堂缓慢发展着,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新式学堂发展道路上的硬性障碍消除了,新式学堂蓬勃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在中央设立学部,主管全国的教育事务,到1906年,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学部——学务公所——劝学所一整套的教育机构来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1904年新式学堂才4220所,可到了1905年就陡然增加到8277所,到1910年,已经有42696所;即使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学堂,如川西藏族地区,1907年有2所学堂……1909年全国各地有农业学校95所,工业学校64所,商业学校42所,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农工商、金融、交通等部门,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逐步取代了应付科举考试的书院,填补了科举制度废除后学校教育的一个漏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新式学堂的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理论,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成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式学堂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是“新式学堂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注意是积极影响,反面消极的影响就不需要了。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1904年新式学堂才4220所”、“1910年,已经有42696所”、“即使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学堂”说明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出现加快了新式教育的普及。
材料“全国各地有农业学校95所,工业学校64所,商业学校42所”提到了学校有教农业的,有学习工业的,还有学习金融商业的,说明各级各类学校的兴办加速了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新式学堂逐步取代了应付科举考试的书院”提到了科举制废除后,原有的科举考试已经取消了,新式学堂取代了原有的书院,说明原有的教育模式瓦解,加快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化;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广泛发展,新式教育的大力普及也有利于建立新式选官制度。
材料“各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提到了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逐步进入社会金融、交通等行业,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说明新式学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材料“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成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西学,利于西学的广泛传播,在新式学堂学习的学生,受到了西学的影响,那么这样一批受西学影响的新型知识分子会形成一个圈子,形成新的市民阶级;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持续发展。
③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积极影响:①加快了新式教育的普及;②加速了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③有利于西学的广泛传播;④有利于国人的思想解放;⑤加快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化瓦解;⑥有利于形成新的市民阶级,有利于形成新的知识分子;⑦推动了救国救民运动的发展;⑧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⑨有利于建立新式选官制度。
例题2.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随着两级格局的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在1864年到1876年间,还间或有过出超,自1876年以后历年都是入超。1885年以后,进口棉纺织品的比重超过鸦片,占据中国进口首位。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还是农产品,在出口货物中,茶叶仍然占据首位,但是由于日本茶和印度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它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编著的《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设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中国的影响。(设问)
解题思路:
(1) 过程:
依据材料一“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
参考答案:
答. 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②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③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影响:
依据材料二,结合列强侵略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联想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使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报等新式通信工具的使用虽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们的沟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也便利了西方的侵略,往前线运输物资和士兵、军事武器等;西方在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思想文明逐渐传入中国,长袍马褂到西服、吃西餐、蛋糕、看无声电影、西式婚礼等;消极方面是使得中国沦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加重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参考答案:
答.影响:①中国沦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③有利于西方侵略中国;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发展;⑤客观上使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⑥西方思想文明逐渐传入中国。
例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最早接触博物馆的概念,始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觉醒的中国人。随着中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清廷派出官员、士绅、留学生等一些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亲身感受博物馆,并把博物馆思想带回国内。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本着强国富民的抱负,对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博物馆……以开民智而悦民心”。1905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诞生。之后各城市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出现,如保定博物院、天津博物院、江西教育博物馆、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录,到1920年,全国博物馆已经达到27所。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949年11月,党中央首先在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物征集运动,空前地扩大了馆藏。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各高校纷纷成立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一并为各文博单位输送人才。国家文物局、各地区文物主管部门相继组织各类文物培训班。1994年, 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搞好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设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变化及其意义。(设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启示。(设问)
解题思路:
(1) 特点:
根据材料“中国人最早接触博物馆的概念,始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觉醒的中国人。”、“到欧美、日本亲身感受博物馆,并把博物馆思想带回国内。”等信息可知,学习西方博物馆理念、时间起步晚;
根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本着强国富民的抱负,对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博物馆……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可知,具备启迪民智和教育功能;
根据材料“1905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诞生。之后各城市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出现”可知,博物馆事业发展快,类型多样。
参考答案:
答.特点:学习西方博物馆理念;时间起步晚;具备启迪民智和教育功能;博物馆事业发展快,类型多样。
(1) 原因:
根据材料“随着中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本着强国富民的抱负,对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学东渐、先进人士的探索、近代中国的落后、民族危机和政治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答. 原因:西学东渐;先进人士探索;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民族危机和政治运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变化:
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物征集运动,空前地扩大了馆藏。”、“从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可知,博物馆融入人民生活、博物馆免费开放;根据材料“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可知,党和政府推动,快速发展;
根据材料“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各高校纷纷成立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一并为各文博单位输送人才。”可知,博物馆发展更加专业化;
根据材料“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可知,博物馆职能增加新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成部分;
根据材料“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可知,博物馆建设呈现新趋势,融入高新科技;
根据材料“1949年11月,党中央首先在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可知,设立文物事业专业管理机构。
参考答案:
答. 变化:博物馆开始走向大众,融入人民生活;党和政府推动,快速发展;博物馆发展更加专业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职能增加新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成部分;博物馆建设呈现新趋势,融入高新科技;设立文物事业专业管理机构。
(2) 意义: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博物馆的发展变化机其意义”,属于意义类设问,偏重于正面、积极的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入手分析。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国家文物局、各地区文物主管部门相继组织各类文物培训班”提到了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快速行动,从上到下积极响应配合发展文博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各高校设立博物馆学专业……为各文博单位输送人才”说明此举有利于我们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材料“1944年……要求搞好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博物馆和纪念馆数量多了,方便人民群众观看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说明此举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意识。
材料“1966年……把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大量开放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其次,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产业不只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大量开放可以促进文化事业到发展,也可以带动博物馆、纪念馆等周边经济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参观学习的人民群众多了,也可以给政府一个提醒,要打造好博物馆、纪念馆当地的城市形象,间接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③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意义:①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③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意识;④有利于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⑤促进了文物博物馆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要发挥博物馆“启迪民智”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积极融入科技因素、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大众等方面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
答.启示:发挥博物馆文化功能,启迪民智;积极融入科技因素,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例题4.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分析戊戌变法带来的历史影响”。
②直接问“历史影响”,没有其它限定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的“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等语句,表明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在介绍和宣传西方知识,开启民智,让中国民族开始觉醒,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材料二中“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提到了当时的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这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戊戌变法,他们主张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来促进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这个属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答案要点信息。
参考答案:
答.影响:①思想上,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政治上,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封建统治);③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题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们通过海陆通道进行外贸活动。唐宋至元,海上贸易日渐兴盛,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外贸城市。明清时期,借助国内经济,外贸进一步发展。郑和下西洋把贸易区域扩大到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沿岸各国,但这种官方贸易逐渐式微。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普通民众凭借“一叶之艇,率得厚利”,甚至形成了王直等实力强大的民间贸易集团,广州在全国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澳门等城市也成为重要的外贸口岸。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形成了新的贸易据点或拘留地。中国主要出口纺织品、瓷器、茶等,换回各地特产和大量白银。
——摘编自杨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欧洲贸易网中,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的地位不断下降,而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则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随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直接联系、西欧资本主义主导的统一市场。荷兰、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近代国家,政府重视商业和外贸,支持新型股份公司的建立,国家给予公司种种特权,支持其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掠夺,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西欧外贸发展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外贸发展的影响。(设问)
解题思路:
不同:
根据材料“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则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迅速持续发展;根据材料“政府重视商业和外贸,支持、参与民间建立一批新型股份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政府支持;根据材料“进行殖民掠夺,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
影响: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分享外贸发展的影响”,属于影响类设问。
②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分析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一“这种官方贸易逐渐式微”、“菲律宾逐渐成了新的贸易据点”等提到了中国的贸易发展受到了影响。
材料二“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直接联系、西欧资本主义主导的统一市场”提到了世界贸的加强,通过贸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导致西欧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国家……支持其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掠夺,包括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说明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参考答案:
答.不同: ①迅速持续发展; ②殖民扩张;注重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③政府支持。
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②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破坏了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常发展(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例题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除各省总督、巡抚有权密折奏事之外,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大员,甚至一些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也获得了奏折使用权。对不熟悉的官员,雍正帝要求亲信对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雍正帝还频发折匣,折匣上有锁具,宫中及具折官员各有钥匙一把,凡拥有奏折权的官员每人发给几只,专门用来传递奏折,无匣封装的奏折内廷不予收接。此外,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度,促使各地官员尽职尽责,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传达。乾隆时期,奏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官员均获得奏折言事的权力,奏折言事的范围则扩展到人口、粮食收成、逃犯、洋盗缉查、每月粮价波动等情况。有关军情和紧急事务的奏折必须使用驿递,该用不用,不该用而用,都会受到中斥或处分。随着奏折数量增加和作用提升,乾隆帝严令除军机处应奏事件仍旧交奏事太监呈进外,其余一切奏折均由奏事官员转交,大臣官员不得与太监交谈,违者从重治罪。乾隆帝还规定了奏事处人员定期更换制度 ,以防范任职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弊端。
——摘编自傅礼白《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奏折制度的历史作用。(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奏折制度的历史作用”,问的是历史作用,但是我们可以从“奏折制度”这个点切入,“奏折制度”是一个政治制度,所以这个作用主要是考查政治作用,主要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第1句话介绍了奏折制度的产生时期;
材料“甚至一些道员、同知也获得了奏折使用权”、“乾隆时期,奏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官员均获得奏折言事的权利”等提到了有权使用奏折制度的人多了起来,奏事的范围扩大了,不只是地方大员,还有基层官员,这些人不止奏事官员还可以奏事人口、粮食收成、逃犯等情况,说明有权密折奏事的官员大量增加,内容大幅扩大,这样做有利于皇帝能够更直接、更广泛的获取信息。而且地方官员不听话,发现有造反贪污迹象就可以密报皇帝,皇帝可以提前安排处理应对,这里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度,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转达”、“……该用不用,不该用而用,都会受到申斥或处分”、“乾隆帝还规定了奏事处人员定期更换制度,以防范任职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弊端”等提到了奏事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如果违反奏折制度要接受什么惩罚,这些说明奏折制度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决策效率;
材料提到“康熙时期、雍正时期、雍正帝、乾隆时期、乾隆帝”是如何影响奏折制度的发展,皇帝决定了奏折制度的生死,说明皇权至上,而奏折制度反过来又加强了皇权。
③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作用: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更广泛的获取信息;②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决策效率;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例题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设问)
解题思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考生依次展开分析即可。结合分封制可从扩大疆域、开发边地、国家认同等角度展开;结合宗法制可从稳定统治角度展开;结合礼乐制度可从稳定社会秩序、儒学发展等角度展开;最后从中华文明奠基这一角度进行总体概括和提升。
参考答案:
答.影响: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②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③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④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06
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答. 新变化:
农业:高产农作物传入;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工商业市镇兴起。
影响:①推动人口增长;②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③推动市民阶层形成,阶级结构出现新的变化;④推动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⑤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