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早期T-72坦克防护
正片开始前先说明一些术语的含义
LOS:水平等效厚度
RHA::轧制均质装甲
CHA:铸造均质装甲
Part Ⅰ:
①T-72 1973型(也可以称作T-72乌拉尔,但官方并没有使用过此名称)

T-72 1973型的车体正面采用了与T-64相同的装甲构型,即80mm RHA +105mm(52mm+52mm) 玻璃纤维 +20mm RHA
首上法线角68°倾斜

此结构在当时可抵御北约绝大多数105mm APDS (L28 M392 DM13) 和HEATFS( M456 DM12 )对APDS的防护能力达到330 KE ,对HEAFTS的防护能力达到了450 CE

炮塔采用了纯CHA构型,无复合夹层,但其中心LOS达到了475mm,炮塔整体对动能弹有着优秀的防护性能,达到了410mm KE 380mm CE(抗破性能下降是CHA性能比RHA略差)


②T-72 1976、77型(也可称作T-72乌拉尔)
T-72 1975型的车体首上采用了新构型 60mm RHA +105mm 玻璃纤维+50mm RHA 总体上说增加了背板强度和物理厚度,防护性能有所提高。

在苏联人对M111(以色列以M735为基础研制的APFSDS)的测试中,新首上对APFSDS的防护性能达到了360 KE
T-72 1975型炮塔仍为纯CHA构造,防护性能为410mm KE 380mm CE
1977型增加了复合夹层提高了抗破能力

③T-72A 1979型
T-72A 1979型首上和T-72 1975型相同,对M111防护性能为 360mm KE
其炮塔在原CHA中增加了石英砂夹层,增加了物理厚度,炮塔±30°对动能弹防护为410mm KE, 对化学弹为500mm CE

Part Ⅱ:
随着1976年美国M735 APFSDS的服役及后来 105mm APFSDS的发展,早期T-72首上的三合板面对这些新式杆弹已经力不从心
M735对老式的 80mm RHA +105mm(52mm+52mm) 玻璃纤维 +20mm RHA 装甲构型一般可认为在1km内击穿
而78年M111/DM23出现则彻底终结了三合板的统治,在苏联对缴获M111炮弹的测试中,它可以击穿苏联当时绝大多数坦克的首上装甲。



1980年服役的M774 2000米穿LOS 375mm 倾斜靶板
1983年服役的M833 2000米穿LOS 410mm 倾斜靶板
APFSDS对倾斜装甲效果更好的原因:装甲抗普通穿甲弹时呈现的倾角效应为正效应,而抗长杆形穿甲弹时则为负效应,其原因是因为除了不对称力的作用起有利作用之外,下列因素均起不利作用:
倾斜穿甲时的转正现象:缩短了弹丸在装甲内行程,减小了装甲阻力。
靶板弹坑边缘条件的影响:倾斜穿甲时,靶板有效厚度减小,降低了装甲的抗弹能力。靶板破坏形式的影响:随着倾角的增大,由韧性穿孔转变为冲塞,弹丸消耗能量减小,装甲抗弹性能降低。
综合作用结果,不利因素作用大于有利因素,从而产生负效应。装甲抗长杆形弹倾角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
装甲材料强度:随着装甲材料强度增加倾角效应更为强烈,即负效应更为明显,抗弹性能下降幅度更大。
弹丸速度:一般来说,随着弹丸速度的增加,其倾角效应更强烈。
M774和M833对早期T-72三合板的效果会更好些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T-72被吐槽最严重的CHA炮塔和石英砂炮塔反倒能有效防御中早期的105mm杆弹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T-72M/T-72M1的基础型号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早期T-72,在90年代面对M256等120mm滑膛炮所发射的M829/M829A1根本无法防御,所以被击穿是很正常的事情,与M1A1等坦克的甲弹对抗也要交给其后辈T-72B T-90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