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德为什么会选择结盟?
熟悉二战史的朋友大多知道,苏联与德国,这两个庞大的政治实体,在二战爆发伊始是处于结盟状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盟约订立的呢?
“凡华”体系之外的“两个孤儿”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从一战结束后到二战全面爆发这段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苏联与德国,是被排斥在由协约国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外的。比如说,1922年,西方国家在热那亚商讨欧洲经济问题,德国代表参会了,并期望能为自己国家争得一定权益。
可是,由于参会国家互相猜忌,而且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也让他受尽白眼,背负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这也直接导致了德国在这场会议中谈判的失败。

而就在德国代表准备回国时,参加这次会议的另一个国家——苏联,却向德国代表抛出了橄榄枝,德国人求之不得,立即同苏方进行了进一步谈判,不到数天的功夫,双方就在意大利的拉巴洛签订了经贸协定。这个协定不仅让两国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也使双方在政治上愈发亲近。
在后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苏联更抓住机会,同西方国家进行合作。德国也借助这个时机向苏联输送了大量工业制成品,并为其国内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比如我们中学课本中所提到的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即是在德国与苏联、美国专家共同参与下建成的。
纳粹上台,苏德关系继续稳步前行
大危机之后,德国上层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大洗牌,希特勒逐渐取得了最高政权。希特勒毫不掩饰他对布尔什维克与斯拉夫人的厌恶,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纳粹政权与苏联的经贸合作。
相反,在纳粹执掌政权之后的几年内,双方的贸易额仍保持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希特勒政治上务实的一面,也可看到双方友好关系的保持。而这种友好关系的长期存在,也为双方之后进一步的秘密谈判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此不可不察也。
看到西方缺乏诚意,斯大林迅速转变态度
不过,斯大林也知道,希特勒在中欧的扩张势头之迅速,迟早有一天是要把大炮放到家门口的。所以,尽可能地遏制这种趋势成为了当务之急。斯大林一开始试图同英法合作,可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等并不接茬,因为他们希望希特勒能够将战争带给苏联,所以几乎无底线地出卖了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等)。
斯大林也不傻,他与西方的这种沟通的尝试,到西班牙内战之后逐渐放弃了。当看到西方缺乏诚意后,他自然将目光转向了柏林。而希特勒也期望在自己扩张的时候,苏联不会加以干涉,于是,1939年双方签订《苏联互不侵犯条约》,并订下秘密瓜分东欧的“大计”也就呼之欲出。

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与苏联的关系急剧升温,两国联手瓜分波兰,苏联还向的德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资源。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德国开始倾向于与苏联结盟。于是在1940年10月,希特勒通过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

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抵达柏林,表面上是与德国进行经贸方面的谈判,但实际上他是与德国来商谈“四国同盟”问题的。11月15日,里宾特洛甫向莫洛托夫提交了德国拟定的“四国同盟案”。莫洛托夫在看过草案后,提出苏联同意加入军事同盟,但他们是有条件的:
第一,德军必须从芬兰撤出;第二,苏联在黑海的权益得到保证,可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建立军事基地,必须承认苏联对保加利亚的领有权;第三,承认波斯湾的总方向内,巴统、巴库以南地区为苏联领土要求的中心;第四,日本出让他在库页岛北部开采煤矿、石油的权利。

简而言之,苏联的要求就是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土耳其,以及波斯湾地区,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对此希特勒非常不满,因为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土耳其这些国家都受到德国的影响。希特勒建立“四国同盟的”初衷是把苏联引向南亚、西亚。
莫洛托夫离开柏林前,里宾特洛甫给了他一封写给斯大林的信。该信件的大致内容,还是希望苏联加入轴心国,组建四国同盟,在并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四国的势力范围。之后苏联当局对这件事进行了讨论,在11月26日召见了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初步表态同意接受德国的“四国同盟草案”。

但是苏联仍然没有忘了提出自己的条件,条件就是上面说的那四条。但是这样的条件是德国、日本所不能接受的,特别在德国看来,巴尔干半岛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如今苏联也想插手,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德国方面对苏联的态度十分冷态,没有回复苏联,两国结盟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为双方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所以“四国同盟”没有最终实现,不过这段历史却被鲜为人知。苏德结盟谈判失败后,希特勒意识到他与苏联的矛盾是不可调和,于是下定决心想要彻底解决苏联,于是秘密制定“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想用武力征服苏联,从而引发苏德战争。
到第二年6月,300多万轴心国军队便突入了广大的斯拉夫地区。苏德合作的这段往事,也被不少人刻意回避。
最后总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既有一战后苏德双方培养起来的合作基础,也离不开英法的推波助澜。而笔者认为,比起后者来,前者的作用,或许也不容忽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