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识形态真空的困境,从南越赵佗的合法性危机,与刘邦的补救讲起

2021-12-26 20:50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继续讨论百越文明演进史。

上个视频提到,秦朝灭亡后,赵佗所率领的岭南秦军,处境其实是极端危险的。

军事上,他们要应付百越部落层出不穷的袭击,经济上,又高度依赖中原输血。

这种情况下,岭南别说是搞割据了,能不能自我维持,都是个问题。

一、南越

幸运的是,赵佗的确是个难得的干才。

他采用“和辑百越”的政策,在短时间内推动秦军迅速由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型。

所以当刘邦平定天下后,惊讶地发现,岭南地区居然已经彻底稳定了下来。

这一点《史记》的记载很明确,曰:

“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由此可见,分封制不但结束了南方持续不断的游击战,还成功将百越部落纳入了秦人的统治秩序之中。

其过程和原因此前已经详细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站在历史全局的角度,赵佗建立了南越国,无疑是一件堪称伟大的壮举。

相当于百越人通过接受以宗法、礼乐为代表的中原组织技术,逐渐成为了华夏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探究历史细节,你会发现,这段历史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这就很奇怪了,南越国都已经建立了,局面也稳住了,还能有什么地方会出纰漏?

很简单,意识形态方面。

说得具体些,就是两个问题,我的合法性来源于哪儿?我的认同感又是什么?

二、真空

想要搞清楚南越国意识形态问题的来龙去脉,这里必须先简单阐述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从西周开始,华夏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都是非常明确的。

周天子为什么能成为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凭什么能够拥有封邑,组建军队?根据《礼记》的说法,这是因为:

“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

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这套体系实际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君权神授”。

天子的统治权是上天授予,那肯定是无比神圣,且完全合法的。

各诸侯在地方的统治权由天子授予,卿大夫的封邑由诸侯授予,当然也是合法的。

合法性问题解决了,认同感呢?

这就要谈到宗法制了,之前的视频里,我曾多次提过,先秦时代,家和国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天子之位由嫡长子继承,小儿子们到地方上当诸侯,诸侯也同样如此,小儿子们再降一级去担任卿大夫。

不同的邦国之间,还经常联姻。

几代人下来,翻阅族谱,基本上所有诸侯都沾亲带故,于是宗族构成了国,国也是大宗族。

整个华夏都是血脉相连的家人,所谓“家国天下”,当然很有认同感和向心力。

所以,如果是西周,哪怕是春秋时期,某个诸侯国南扩到了岭南,都绝不会出现任何合法性与认同感方面的问题。

不过时间线再往后推移,到了战国,尤其是秦朝,事情就开始变得比较尴尬了。

战国是竞争高度激烈,百家争鸣,变革层出不穷的大争之世。

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大量人口脱离集体劳作的井田,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

如此一来,原先的分封体系逐渐动摇。

宗法礼乐制度也从社会绝对主流,退化成了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即先秦儒家。

与之相对的,法家则试图另辟蹊径。即通过强化君权,由君主设置官僚,直接管理土地私有制下的民众,这就是郡县制。

那么郡县制的合法性和认同感又从何而来呢?很遗憾,先秦法家在这方面的论断确实比较薄弱。

其理论集大成者韩非子,总结提炼了“法、势、术”三个方面的治国之道。

法就是完善律法条令,赏罚公正严明,例如《二柄》篇提到: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

民众喜欢奖赏,害怕惩罚,所以为君者要利用好这两大手段进行统治。

这里的重点在于,律法必须公开公正,严格执行,君主绝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随便更改。

否则就会人心离散,人心离散,则亡国有日。即《守道》篇中所言: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

势就是权势的意思,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采用一切手段,保障自己的绝对权力。

没有权力就不能治理天下,所谓名声、品德什么的,都是虚的。《难势》篇曰:

“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也。”

最后,术就是手段的意思,作为君主必须采用一系列方法明察秋毫。例如《主道》篇提到: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君主不要随随便便表露自己的意图,不然下属就会曲意逢迎。

皇权

真正的明君,看到了好像没看到,听到了好像没听到,严密地伪装自己,让人无法揣度。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是不是跟合法性、认同感好像没啥关系?

先秦法家确实不像儒家,用上天树立统治的合法性。他们认为,只要搞好权谋,统治就是稳固的。

统治稳固,那不就等同于有了合法性和认同感?

这里补充一点,大家估计也看出来了,法家的统治韧性实际上是不如儒家的。

法家理论要求每一代君主都必须至圣至明,毫无私心,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总之,如果秦朝不灭亡,那么岭南的官员就是由帝国任命的。

其合法性和认同感有皇帝背书,也不存在什么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墨家。墨家的理论中,上天是非常人格化的,有感情,有喜好,君权也是神授予的。

那么上天会赋予什么样的人统治权?请看“兼爱”、“非攻”理论。

另外如阴阳家,虽然其典籍失传甚多,如今已不成体系。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以“五德始终”说论证王朝更替,为统治者提供合法性。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隐约感受到,南越国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了吧?

从战国,到秦朝,至汉武帝时期,直到董仲舒融合百家,构建新儒家体系为止,整个华夏都处于意识形态的真空期。

不是没有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种类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办。

战国这个问题还不明显,你信你的,我信我的,最后反正看谁能富国强兵。

秦朝统一后麻烦就大了,天下各郡县,情况大相径庭。

我以前在“儒法斗争”系列视频中,用十几章详细讲过这个问题。

像齐鲁之地,《左传》中称赞曰:

“周礼尽在鲁矣。”

肯定是宗族力量很强,适用于儒家学说。

再比如秦国关内故地,经过商鞅变法,几代人下来,小家庭模式非常普遍,民众呈原子化。

如此,绝对是法家更有优势。

总而言之,对于大秦这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帝国来说。

诸子百家没有一家具有普适性,谁也没法站在整个王朝的高度,为全天下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资源。

三、博弈

所以赵佗建立南越后,局面是很尴尬的。

法家角度来看,他是秦帝国的叛徒,合法性与认同感早已荡然无存。

儒家角度来看,虽然上篇文章提过,南越国成功转型,成为了以分封制为主体的割据势力。

问题是,这时候周天子早就没了,谁授予他统治权?

岭南百越部落和闽越、东瓯不同,他们从来没有受过周礼的熏陶。

没人向赵佗授权,那么大概率的,赵佗自己就会成为“授命于天”的周天子。

事情一旦发展到这个地步,就非常麻烦了,如果岭南真的搞出了一套自己的体系,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会产生离心倾向。

现存史料上虽然没有明说,但从行动上看,刘邦应该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

刘邦

他很快派遣使者准备授予南越国合法性。

周天子虽然没了,但新兴的汉王朝,同样可以承担这项职能。《汉书》曰:

“使陆贾即授玺、绶,佗稽首称臣。”

从结果上看,汉朝和南越最终确立了君臣名分,这使得华夏天下秩序得以维系,算得上皆大欢喜。

不过此次出使,过程还是有些曲折的,从中也能看出刘邦的高瞻远瞩。

根据《史记》记载,陆贾到了南越,赵佗非常的不客气,他梳着百越人的发髻,两腿向前伸直坐着。

这就是一种态度,所谓“我蛮夷也”,不要想用中原的礼仪规章约束我。

陆贾见状非常不客气,训斥道: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这里其实是用威胁的语气,逼迫赵佗在认同感的问题上表态。

认同感,是整场谈判的先决条件,你到底是认同华夏秩序?还是想在蛮夷之地另搞一套体系?

陆贾见赵佗

真要另起炉灶,那么你是否准备好了去承受后果?

随后陆贾又用大量篇幅,夸赞了刘邦扫平诸侯,击败项羽的伟大功绩,并总结道: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非人力,天所建”的意思,就是汉高祖作为当今天子,是授命于天的,具有天然的合法性。

正因为如此,汉王朝是有资格以天子的身份,赐予南越国合法性的。

听完这番话,赵佗作何反应?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史记》曰:

“于是尉佗乃撅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

赵佗立刻在认同感问题上明确了态度,南越仍是华夏的一部分,遵循华夏秩序。不过他又问:

“我孰与皇帝贤?”

这也是个关键问题,讨论的是合法性,凭什么我不能授命于天,要接受刘邦的册封?反过来我封赏刘邦,不行吗?

陆贾则从双方的土地、人口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这种时候,看的就是谁更强大了。

赵佗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哈哈大笑。

自嘲道,我就是起家的地方不在中原,否则,真的会比汉王差吗?然后接受了汉朝的册封。

至此,南越国的合法性与认同感问题得到了解决,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接下来,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礼记》

《汉书》

《左传》

《韩非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u411S7JQ?spm_id_from=333.999.0.0


意识形态真空的困境,从南越赵佗的合法性危机,与刘邦的补救讲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