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独眼将军”库图佐夫

2021-06-09 10:30 作者:轻奢也蛮好  | 我要投稿


俄国元帅库图佐夫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格列尼谢夫·库图佐夫(俄语: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Голенищев Кутузов,英语: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罗斯帝国元帅、军事家、外交家。


                        早年求学

库图佐夫生于1745年9月16日(俄历9月5日)生于彼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其父伊拉里奥·马托维奇是个军事工程师,彼得一世时入伍,以陆军中将退役。

1757年,库图佐夫被父亲送进炮兵工程学校学习。在父亲的影响下,库图佐夫从青少年起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早在孩提时代,他就在家中顺利地学习了俄语、一门外语和算术,并广泛阅读了许多书籍。

在学习时,库图佐夫酷爱历史和文学,具有渊博的军事史和战术知识;能熟练地掌握法语、德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波兰语、英语、瑞典语和奥斯曼土耳其语。

库图佐夫特别爱好工程学,炮兵工程学校校长、炮兵总监舒瓦洛夫为此专门发布了命令,称赞他“修业勤奋,外语及数学成绩俱佳”,因此擢升其为工兵军一级技术员,指派他帮助军官教授学生。

1759年,库图佐夫学业期满,获得炮兵军士之衔,1761年升为陆军准尉,同年入伍,成为列维尔总督戈利施泰因·别克斯基元帅的副官。


                         崭露头角

1762年被调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任职于苏沃洛夫麾下。在职不到一年,成绩显著,晋为大尉。曾参加入侵波兰的战争。1764年至1765年,库图佐夫在部队服役,任独立支队支队长。


第五次俄土战争前后的库图佐夫


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控制黑海,进而打通到地中海的道路,扩大势力范围,于1768年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战争,即第五次俄土战争。

1770年,库图佐夫调到驻南方的第一军团,参与战争。在此期间,库图佐夫在鲁缅采夫指挥的军队中担任参谋,曾参加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及卡古尔河等地的决战,表现英勇。因作战有功,在1771年晋升为少校,同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战有功晋为中校。

1774年7月在阿卢什塔以北的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库图佐夫亲自冲锋,致使头部中弹,失去右眼。此战后,他赴国外治疗,先后到过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尼德兰等国。


失去右眼的库图佐夫


回国后,库图佐夫于1776年起于克里米亚在苏沃洛夫属下工作近6年,被委以组织保卫克里米亚沿岸的重任。1782年晋为准将,1784年晋为少将。

1785年起,库图佐夫担任由他组建的布格猎骑兵军军长。在任该军长和训练猎骑兵期间,他为这支部队制定了新的战术方法,并写成专门的指南。


                          俄土战争

1787年,第六次俄土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库图佐夫受命保卫沿布格河的俄国西南边境。1788年夏率领猎骑兵军参加了奥恰科夫作战,再次负伤。后指挥不同的兵团在阿克尔曼、考沙内、宾杰里等地作战。


库图佐夫像


为迫使土军方面停战议和,俄国决定夺取其战略要地伊兹梅尔要塞。1790年12月,在苏沃洛夫指挥下,库图佐夫指挥第6纵队参加了伊兹梅尔围攻战。库图佐夫发动了三次进攻,在其他纵队配合下,终于歼灭守军。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大加赞扬,称他“树立了勇敢的榜样”。伊兹梅尔战斗胜利后,库图佐夫声威大振。他被擢升为中将,荣获三级乔治勋章,并被任命为伊兹梅尔要塞司令,统辖部署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全部军队。

1791年,苏沃洛夫被派赴守卫俄国芬兰边境,库图佐夫成为能承担继续进行俄土战争任务的主要将领。在多次击退企图夺取伊兹梅尔的土军后,库图佐夫决心主动出击,改变不利局面。

6月15日,他发起出敌不意的突击,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2至3万土军。在7月9日的默钦战役中,库图佐夫根据战场地形和土军防御情况,把部队列为五个方阵。将骑兵置于左翼,猛烈的向土军右翼高地进攻。当土军反冲击时,库图佐夫又将五个方阵列为一直线,置于他的左翼,击退了土军的反冲击。战斗结束之际,库图佐夫又以骑兵迂回到土军阵营之后,发动突然袭击,彻底将其击溃。奥斯曼帝国被迫于1791年12月签订《雅西和约》。战后,库图佐夫荣膺一枚二级乔治勋章。


                         外交之旅

1792年11月,库图佐夫被叶卡捷琳娜二世任命为驻伊斯坦布尔大使,任内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并使俄奥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他还成功地抵制了西方针对奥斯曼帝国对外政策散布的敌视俄国的影响,使俄罗斯国威大振。

1794年9月(一称1795年10月),库图佐夫任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他努力改善军官的训练工作,增设战术、军事历史等课程,重视培养未来军官的军人责任感、无畏精神和主动性。培养了一大批军官,其中许多人成了1812年卫国战争中的出色指挥官。

1795年2月,库图佐夫任驻芬兰部队司令和监察官,兼梁赞火枪团名誉团长,指挥芬兰陆、海军和要塞部队。

1798年,库图佐夫晋为步兵上将,并成功完成了在普鲁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共同反对法国。

库图佐夫先后担任立陶宛总督(1799年—1801年)兼立陶宛与斯摩棱斯克督察署步兵督察官,兼管民政事务,以及彼得堡(1801年—1802年)督军。后又为芬兰督察官,兼管维堡省民政。

1802年秋,库图佐夫失宠,以“履行警察职责不力”被免职,在自己的庄园闲居。


                           初次反法

1804年俄国参加了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俄国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库图佐夫任其中一支军队的总司令。8月他指挥的5万俄军向奥地利开进,但奥军尚未来得及同俄军会师,就在乌尔姆战役被拿破仑击溃。为避免单独面对具有极大优势兵力的法军,库图佐夫于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尔米茨(今捷克奥洛穆茨)的退却机动行军,并在阿姆施泰滕打败法国元帅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打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俄国军事学术史册。

库图佐夫原拟将军队从奥尔米茨撤至俄国边界,以便在俄国援军和来自北意大利的奥军到达后,转入反攻。但盟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的催促下,尚未集结完毕,就转入了进攻。

12月2日开始了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国元帅苏尔特突击布拉赞高地,库图佐夫指挥俄军进行防御,但2个小时就被打的溃不成军。

尽管库图佐夫在此战中实际上失去了指挥权,但亚历山大一世仍认为库图佐夫应对失败负主要责任,罢免了他的军队领导职务,于1806年9月将他降为基辅督军。

1808年3月被派往摩尔达维亚军队任军长,因和总司令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在有关继续作战的问题上发生分歧,于1809年6月被调为立陶宛督军。


                        再战土军

1806年,俄国与奥斯曼再次交战,战争进行到1811年。由于拿破仑与奥斯曼达成协议,形成法奥联合攻俄的局面,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起用库图佐夫为多瑙河集团军司令。

库图佐夫于1811年4月初到达布加勒斯特任职。库图佐夫到任后,俄军又抽调五个师到西部边境防御拿破仑,他手里实际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且绵延在1000公里的战线上,而80000土军却集中于一地,并盘踞着一些坚固设防的要塞。库图佐夫认为:“欲使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在每点上都有充分的实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决定把俄军集中到多瑙河南岸的鲁什丘克,准备在一点上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6月,艾哈迈德巴夏率领6万土军离开舒姆拉要塞,向俄军占领的鲁什丘克要塞展开围攻。库图佐夫指挥4.5万俄军,分为三线配置(前两线为步兵方阵,第三线为骑兵)。22日,土军先发起进攻,骑兵突破俄军左翼防线,库图佐夫亲自指挥俄军骑兵反击,大败土军,最终以损失500人的代价消灭土军5000人,为此后彻底击溃土军奠定了基础。

此战后,库图佐夫并不追赶,反倒拆毁了鲁什丘克要塞,故意于7月10日将大约2.6万俄军自多瑙河右岸撤至左岸。艾哈迈德帕夏误以为俄军退却,便在8月29日至30日派遣3.6万人(一称5万)渡过多瑙河,据守斯洛博齐亚西南地域,准备进攻俄军;并将约2万人留在右岸的鲁什丘克附近的兵营,进行掩护。

库图佐夫闻讯,先派约1.8万人的部队从正面围困斯洛博齐亚的土军,同时派马尔科夫领7500人绕道渡至南岸,迂回到土军后方,在10月14日发起突然袭击,突入鲁什丘克附近的土军兵营,并用缴获的枪炮向左岸土军猛烈轰击。艾哈迈德帕夏腹背受敌,在当天夜间便逃回逃往鲁什丘克。

土军在长期的围困中损失惨重,艾哈迈德帕夏只得在11月25日签署停战书,12月5日宣布投降。1812年5月16日,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这项条约保证了俄罗斯西南边界的安全,并使奥斯曼帝国不能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这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改善了俄国在1812年卫国战争开始前的战略形势。

虽然俄军在对奥战争中战绩辉煌,但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怀有恶感,再次撤销了他在军队的领导职务。


                        卫国战争

1812年卫国战争(拿破仑侵俄)初期,库图佐夫被召回彼得堡,参加紧急召开的内阁秘密会议,商讨对敌事宜。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从内心深处痛恨库图佐夫的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他为俄军总司令。

拿破仑在得知库图佐夫的任命时,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一只‘北方老狐狸’!”库图佐夫在得知拿破仑的反应后,谦逊地说:“我将努力向这位伟大统帅证明:他说得对!”


博罗季诺战役前的库图佐夫(中跪者)


8月29日库图佐夫重返军队。由于敌人兵力占巨大优势,俄军又无后备兵力,库图佐夫不得不把军队撤到俄国内地。拿破仑企图以优势兵力击溃俄军,力求进行总决战。库图佐夫为对付拿破仑这个计划,采取了更加完善的斗争方式,以“焦土战术”,坚壁清野,通过零星交战、迂回机动并积极防御,随后转入坚决进攻。得到少量援军后,他决定在莫斯科接近地博罗季诺与拿破仑交战。

9月7日博罗季诺战役开始。拿破仑企图在这次交战中消灭俄军,打开前往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国投降并接受和约条件,但他未能达到目的。库图佐夫在消耗法军有生力量后,为保存俄军的战斗力,决定放弃博罗季诺阵地,随后又经过激烈的争论,说服诸将同意放弃莫斯科。

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使俄军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数量上形成了对拿破仑军队的优势。俄军得到后备军和义勇军的加强后,便积极行动,在所有的敌占区广泛展开游击活动。法军不断被俄军和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削弱,精疲力竭,离开了基地,缺乏粮食和冬装,士气大为低落。


库图佐夫(左坐者)与众将商讨对付拿破仑的计划


库图佐夫在塔鲁季诺的活动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挥部队,管理宣布为战时状态的各省,组织后备军补充军队,开展游击运动和统一游击队活动,用正规部队加强游击队。

拿破仑与俄国订立和约的企图失败后,于10月19日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他原拟挥师南下,取道有粮秣储备的卡卢加地区。但在10月18日的切尔尼什尼亚河战斗和10月24日小雅罗斯拉韦茨的激战中失利,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

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受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战役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


战场上的库图佐夫

12月22日,在到达维尔诺后,库图佐夫受命全权向人民和军队宣布:“这场战争以全歼敌人而结束。”由于对俄军指挥有方,库图佐夫被封为斯摩棱斯克公爵,亚历山大一世亲自向他颁发俄军最高战功勋章——一级乔治勋章。


                          病逝征途

12月中旬,法军渡过涅曼河,退出俄国。在是否继续追击的问题上,库图佐夫不反对打出去,但希望充分准备,给俄军以必要的喘息时间。而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坚持下,俄军于1813年1月13日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分兵三路进攻法军,重新占领了普鲁士的首都柏林,2月进入华沙。

然而,法军赶到易北河,企图转守为攻,并逐个歼灭分散的盟军。库图佐夫命令在各个方向上行动的俄军和普军联合,并向德累斯顿集中。他随部队一起行动,并把自己的司令部移到了西里西亚的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在激烈的战斗与宫廷、军队内部的倾轧中,健康严重受损的库图佐夫病情加剧,他在给亲人的信中,经常讲述他的痛苦、疲倦、疾病和忙碌。

尽管如此,库图佐夫仍没有向病魔屈服。4月8日,他批准了下一步作战计划。4月10日,他预见到形势必将进一步恶化,于是写信建议亚历山大一世必须尽快向易北河以西集结军队,同时着手解放丹麦和挪威。

4月17日,库图佐夫奔赴德累斯顿,途中感染风寒,不得不在本茨劳停留。在此地,他的病情迅速恶化。4月28日21时35分(俄历4月16日),库图佐夫在本茨劳的一幢二层小楼房中病逝,享年67岁。


库图佐夫的葬礼


在库图佐夫逝世前不久,亚历山大一世曾来探视。这位长期迫害库图佐夫的沙皇此时却向一个临死的人请求宽恕。库图佐夫听后,回答道:“陛下,我原谅您,但是俄国会原谅您吗?”

库图佐夫的遗体经香料防腐处理后收殓在锌制灵柩中,于5月8日掩埋在本茨劳以西的一座小山上,第二天运抵彼得堡,本茨劳和彼得堡的全体市民涌上街头,送别这位伟大的统帅。6月25日,库图佐夫被隆重地安葬于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内。


“库图佐夫统帅率领战无不胜的俄国军队到达此地,但就在这里,死神终止了他的光荣事业。

他拯救了自己的祖国,开辟了欧洲解放的道路。

他的英名永存。”

——库图佐夫纪念碑铭文


“独眼将军”库图佐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