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终需心药医?”|认识心理科一线循证疗法

2020-12-09 15:41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1

“医生,药物有副作用,我不敢吃……”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谈药色变,甚至自己的孩子发烧感冒,也只是喝水盖被。对他们而言,似乎不吃药,遇到疾病硬抗就是好选择,这种现象在精神障碍患者群体中尤其多见。


这些患者对药物避之不及,希望能不用就不用。

“几年前就吃过药没啥效果啊,而且说明书上还写了,这个药有许多副作用。”

“吃药的我变好了,是不是证明仅靠自己(不服药)是无法停止的那个‘不好的我’?”

“每次当我手上拿着药片准备服用的时候,还是有一种屈辱感,我被标签化了,我觉得自己被提醒——我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


在这些想法的加成下,患者很容易对药物产生抵触情绪,但事实上这是进入了用药的误区。


事物有两面性,药物也不例外,在治疗的同时虽会有副作用产生。但一味放大药副作用,而忽视其带来的积极意义就是因噎废食。预告片一经释出,就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究竟如何用药才是循证科学的呢?



01

害怕吃药的患者们


配合医嘱用药,是很多患者迈不过去的一关。


即便医生给予了专业治疗建议,不少患者仍对药物治疗心有疑虑。“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观念,更加剧了对药物治疗的偏见。不少伪科学、奇门歪道借机大行其道,各类假冒专家也打着不吃药治病的旗号招摇撞骗。


精神科医生面诊时,患者常常主动提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副作用的确存在,但抛开药物剂量、疗效,空口只谈副作用,就是在耍流氓。


人体的大脑有多个分区,对情绪、意志、认知、运动及各功能的整合起到指挥作用。当我们能通过运动、冥想、旅游等方式,情绪能得到排解好转,这意味着大脑功能完全,能自我调节。


而当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达到中重度时,很难自行缓解,甚至连心理咨询也效果甚微。说明大脑调节情绪的功能失效,已经到了疾病状态。而此时药物的作用就是帮助大脑恢复自我调节。


如果不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病情将会加重,影响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心理科的药物,和其他专科药物一样,大部分都已在临床使用了很长时间,且已被反复证明其安全、有效。当然在药物治疗前,我们也建议患者做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特别对于老年患者。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副作用会在坚持服药 1-2 周后逐渐减轻或消失。而且,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副作用可能只会出现一到两个,也有可能 一个都不出现。


药物的副作用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不需要谈药色变。



02

心理科药物常见的偏见


病人除了对于心理科药物的副作用会感到恐惧,心存疑虑,甚至还有不少偏见存在。


| 偏见一:“心病”不是“病”,不用吃药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传承,也是针对部分心理问题的有效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通常对具有明显刺激因素的心理问题,有显著的效果。比如,适应障碍。有些儿童因为转学、搬家、家庭变故等原因的刺激,出现一些退行性的表现:像幼儿般幼稚、缺乏安全感。


所以,针对这类心理问题,我们只要找出这些刺激因素,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心病”。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心理问题其实是大脑的问题。


我们的大脑对情绪、意志、认知、运动及各功能的整合起到指挥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都由大脑控制和指挥,完成自我调节,表现出喜、怒、哀、乐、惧等正常的情绪表现。


但是当我们的大脑调节功能出现问题时,我们就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负性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失眠问题其实也是大脑调节功能出现了问题。所以,失眠也属于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


但是,要不要吃药,大脑说了算。


当症状较轻,什么努力都不做,或者通过交友、倾诉、冥想、旅游、运动等等,心理问题自然好转,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能自我调节,可以不吃药。


但是,如果你通过各种尝试都无法改善情绪和行为,说明大脑自我调节已经失能,急切需要帮助才能恢复正常。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帮助大脑?如果还不吃药,大脑只好“罢工”了。



| 偏见二:吃药=承认自己有病


我的病情还没严重到需要用药,这是不愿意接受事实的表现。你会认为“吃药就是承认自己有病(精神病)了”。


当我们饱受折磨,痛苦不堪时,偏偏还要听某某朋友说“呀,这个可以不用吃药的!”“某某某没吃药就好了!”


当我们已经选择求助医生,为什么不采纳医生的治疗建议呢?反而轻信那些不专业的治疗方法?


你也许会说,其实我非常清楚病情,可是我还是希望听到你说:“没什么问题”、“不用吃药”、“休息下就好了”、“做心理咨询吧”很遗憾,这种幻想一定会破灭!医生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治病,而不是为了讨好患者。


你的症状、体征、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等,都是是否需要吃药的依据。当你不认可我们提供的治疗方案时,你不仅否认了一个专业的治疗建议,还否认了自己的病情。这不会伤害我们,但是可能会让你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机。


心理问题和感冒、肺炎一样,都是普通疾病。当你发烧、咳嗽、头痛时,你会用药缓解这种痛苦,你甚至会对人说,“我在吃感冒药”。当你遭受心理问题折磨时,为什么忍着不吃呢?你可能还会说“我受不了那些异样的眼神”、“我怕别人说我有病”。


的确,那些不友好有的人,给你带来了病耻感。抱抱你。同时,我也告诉你,他们是大坏蛋,这不是你的错!!你在意他们,他们不就得逞了吗?希望你做出决定,开始吃药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


“吃了药,我心里就舒服了,关你啥事!”



| 偏见三:药物副作用很大,吃了会变傻


第一,百分百没有副作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吃饭也会让人变肥,这是吃饭的“副作用”,你不可能因为吃饭会长胖就不吃饭了吧。而且,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副作用可能只会出现 1-2 个,也有可能 1 个都不会出现。不能因为副作用就否认了疗效。


第二,抛开疗效谈副作用是耍流氓


医生会让你吃只有副作用没有疗效的药吗?(除非宰人的黑心医生)。如果一味追求没有副作用的方法,你大概率会碰上骗子,既被骗了钱,又错失了治疗的好时机。


第三,药物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


如果不需要用药,医生也不会开处方给你。而当你需要用药(特别强调了可能有副作用),医生还得为你操心治疗方案,如何平衡疗效和副作用,甚至还要承担被你怪罪的风险。


第四,药物保护大脑,及时阻止变傻过程


心理疾病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大脑认知,即俗称的“变傻”。心理问题是大脑功能失调的表现,没有及时干预这种失调,大脑功能的失调可能会恶化、泛化,也就是让你更傻。


反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大脑,阻止大脑功能失调的恶化。很多神经影像学研究都支持这点,具体不在这里赘述。



第五,药物副作用可防可控


通常,心理科的药物副作用是可防可控的。同时,医生、护士也会帮助你,一起监测药物副作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对于你来说,服药之后,需要做的事情是定期复诊,及时和医生沟通,避免药物副作用没被发现、耽误处理时机。


最重要的是,一旦开始了药物治疗,请一定不要擅自减药、停药,有疑问的话可及时向主治医生寻求解答和帮助。


03

从偏见到看见,拥抱循证医学


在患者群体中,除了心理科药物吃还是不吃的疑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孰优孰劣也是争论的主题之一。


主张心理治疗的患者不时会流露出一些自豪和骄傲,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完全依赖药物,不够强大。而主张药物治疗的患者则会反驳,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那样效果明显,往往花了大价钱还不见好转。


事实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可以同步或交替进行。


一项针对11,910位成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通过6-12月长期随访的效果来看,联合治疗的有效率不仅显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也显著优于单用心理治疗。


药物与心理治疗合用,更有利于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这是效率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抗抑郁药治疗中,40% ~ 70%的患者未依从医师治疗方案,且随着治疗时间越长,患者依从性比例呈递减趋势,抑郁症治疗脱落率高达 50% ~ 70%。不依从行为包括患者自行减少药物剂量或提前中断治疗等。这些因素导致使用药物治疗复发率居高不下。


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合用更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以及预后和预防复发,也更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人格成熟。



总而言之,对于各类心境障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相辅相成的。


但最终采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精神科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决定。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终需心药医?”|认识心理科一线循证疗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