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自体客体需求-恋爱脑与对他人的理想化为什么那么执着?

太懂了。
一直以来我就想找到一个“完美”的范例,想通过对此人的模仿或接近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排除被任何人(特别是自己认同、欣赏的人)讨厌或被任何事压倒的可能性,从此维持一种完全安全、自觉正当(能充分认同自己、再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的心理体验,一劳永逸地优雅度过一生。一个例子是,五年级的班长是一个很受尊重的同学,老师喜欢她,同学敬畏她,然后俺就想接近她。对自己认为“高贵”的人的接近,往往要靠“讨好”来完成,既然不能为对方带来实际的好处,也不能跟对方平等地对话,就只好通过取悦来减小心理距离了。她很厉害+我是她的朋友=我也不错!(虽然早已经破除了对此人的幻想,但当时的接近却在另一种程度上非常有益,我们现在仍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互相疗愈、彼此信赖。嘻嘻。)(这跟慕强心理似乎也有很大联系)当理想化的客体流露出脆弱、无能的时候,内心会有恐惧和厌恶的感觉,这意味着我“信仰”的“全能客体”(是可以这样说吗)的形象轰然倒塌,我必须马不停蹄地物色下一个崇拜的对象了。当然,下一个客体也经不起如此严苛、无理的变态审视,幻想会一次次幻灭。于是慢慢明白,企图通过接近自己理想化的客体逃避成长的责任的行为只会招致命运的反复羞辱。(而且这种阴暗的期待和凝视对客体也是非常不公平、不尊重的,尽管ta们可能对整个过程几乎毫无知觉。)后来就会有意识地对自己觉得很厉害、很好的人“恶意揣测”,将理想化扼杀在摇篮里!(也许有一种矫枉过正)。
另一个例子是初中的同班同学,高贵的转校生,成绩优异,again,俺一心想成为对方唯一推心置腹的密友,但之后了解到此人一些令人咋舌的缺点,这个事件算是对我“造神→信神”的模式产生了初步的冲击。
后来又先后深深迷上了两位作者,但也先后发现她们都被称为“公知”,遭到广大网友的各种谴责,看到批评她们“学术水平不行”“读xx(作家名字)亡国”“能力一般”“屁股歪”的言论时,受到的心理冲击依然非常大,最初为了寻求内心的稳固,就会想寻找证据否定批评者,恢复对作者的信任。后来慢慢学着,去听不同的声音,把自己暴露在相反的观点中,(哪怕这观点带来强烈的不舒服)让它们自己打架,(这也是两位作者中的一位教的)按理说它们打着打着,会形成一个平衡,我也许会发现某些批评的言论虽然用词尖锐,但不无道理,最后或许接受一个“瑕不掩瑜”的结论或者就真的发现一个颠覆性的“真相”。遗憾的是 ,这场架打了太久,谁也没有获胜,大概是还没有知识来支撑自己作出独立的判断,因此至今仍在耿耿于怀,在惊叹于作者的想法时,又时不时被刺耳的声音刺痛一下。始终无法理解批评者的角度,又因为对这种“不理解”的敬畏,而只能继续观望,无法再纯粹地亲近自己舒服的观点。“总而言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