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没得选择
师徒四人,四个心思
收了沙僧,师徒四人集齐,取经团队至此正式成立。就在一切就绪,踏上危险而未知的西天世界之时,菩萨决定先给他们上一课。
但从小说角度来开的话,这是很能体现师徒四人各自性格特点的一回。
回目先从猪八戒向孙悟空抱怨担子重开始,他是这么说的: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给你数数这副担子,四片黄藤编成的篾子,八条绳子;防雨用的毡子,扁担上两头又钉了钉子;九环锡杖上又有铜来又有铁,连斗篷上都还有篾丝和黄藤。
这段儿写绝了,他抱怨扁担上有钉子,锡杖上有铜。
这就是猪八戒的语言,猪八戒的话;话,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
面对八戒的抱怨,孙悟空直接回怼说:别跟我说这个,我只管保护师父,担子马匹这些是你和沙僧的事,我不管;但是要是出错了,就尝尝我金箍棒。
猪八戒一点也不恼怒,接着喊着猴哥说道:我知道你是不挑担的,但我们不是有马嘛,马能托啊。
他其实在抱怨前早就动过心思的,猴哥肯定不管,但是可以给马。
孙悟空说,这是龙马,是来托唐僧的,你别打马主意。
猪八戒不忿,既然是龙马,干嘛不飞呢,还走的这么慢。
孙悟空说,好,我这就让他走快些。掏出金箍棒一晃悠,把白龙马吓得抬蹄就跑,可苦了马上的唐僧,差点没掉下来,直骂:“悟空这泼猴”。
等马停了,沙僧出场了,上来问候唐僧:师父你没掉下来哈?!
孙悟空猪八戒斗嘴,他不参与;他明明负责牵马,马被猴子吓跑,他也不管;等事情差不多结束了,他来问候唐僧。
这看似问候,实则拱火,就是在提醒唐僧:你要摔下马,找猴子去。
这一番描写,师徒四人的形象性格,以及各自人物关系,一下子跃然纸上。为之后他们之间的互动相关情节,做好了铺垫。
猪八戒懒惰,还滑头,有些怕孙悟空;孙大圣心高气傲,习惯用金箍棒说话;沙和尚置身事外,最懂得语言艺术;唐僧心里明白,这三个徒弟都不是好惹得主,队伍不好带。
之后等到他们贸然进入菩萨们变化的宅院,那位妇人带着三个女儿要招亲时,唐僧脸色接连变化了三次。
第一次,装聋作哑,瞑目宁心,是就当没听见。
第二次,妇人一一列出万贯家产,唐僧“如痴如蠢,默默无言”,继续装傻。
第三次,妇人开始介绍自己的三位女儿,那是青春年少,活色生香,唐僧“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心中开始有些惶恐,但是依旧硬撑着不说话。
作为取经团队的负责人,他前有唐王号令,后有菩萨嘱托,特别身旁跟着的这三个徒弟,刚收的吃不准啊,之前猴子就跑过一次,多亏菩萨给了一个圈,又套了回来。
有点钱,这倒也没什么,装装傻也就过去了;可女色乃修行第一大关,一个疏忽,新成立的队伍就得散伙。
唐僧撑得住,猪八戒却忍耐不了,他一进屋就动了心,书中写他见那妇人是“饧眼偷看”,就是偷偷一瞄,把眼睛都看直了。
他看到唐僧不说话,就忍不住催促唐僧,结果被骂“你这个孽畜!”
前面悟空是“泼猴”,这里八戒是“孽畜”,这就是唐僧目前对徒弟们的看法。
妇人终于见到有人搭话了,便开始辩论,说还是过日子自在,有酒有肉,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下唐僧就不得不维护下出家人的立场,他马上反驳,还说凡尘富贵不过一副臭皮囊。
这大概是西天路上,唐僧为数不多面对劫难,直接“出口”刚了一波。可还没坚持三秒,妇人一生气,他又开始露怯,挨个问三个徒弟。
结果悟空不肯,八戒不敢直接答应,沙僧说了好长一句话:“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
短短一句话,四个“师父”,义正言辞,这一番决心表的好。
他们不肯,就被人家关在了外面,猪八戒又开始抱怨,又是没得吃,又是没得住。
孙悟空是早就发现猫腻,识别这是菩萨们来上课了,便乖乖不说话。沙僧这小老弟这时候说话,劝猪二哥留下成亲。
他是顺着猪八戒的话说的,也等于替猪八戒说的,再怎么着也怪罪不到他头上。但唐僧已经明确拒绝了,还骂了猪八戒“孽畜”,沙僧还这么说。可见领导的心思,他不是不明白,只是他老沙也要试一试队伍里各位的斤两,八戒到底敢不敢,悟空到底帮谁,唐僧究竟会怎么处理。
孙悟空也劝猪八戒留下。可见此时,唐僧在他们三个心中,就是个名义上的领导。他性格又懦弱,有些压不住场面。但悟空可以,金箍棒一晃,谁还敢说留下,但他不管;沙僧也跟着掺乎,想着浑水好摸鱼。
八戒又是拿马说事,借着放马,悄悄来到了后门。“正巧”那妇人也在,于是谈拢了私下的交易。
悟空将这些话告诉唐僧,唐僧却不露声色,信不信连个话也没说,没什么实权的领导,对下面摸不清楚斤两,不敢轻易依靠谁。
此时妇人又带着人出来了,问他们商量好了吗。
又是沙僧先答的话,说是“姓猪的留下”,他之前可还叫“二哥”来着。
接下来就是猪八戒的戏码了,读者知道这是陷阱,在这种情况下猪八戒越动心思,就越显得可笑。于是被各种做弄,最后他连丈母娘也想收了,戏码那是足足的,直到被吊在了树上。
面对树上的八戒,孙悟空说别理他了。可唐僧心软,说他只是一时糊涂,再说他还挑担呢,本回目就是从猪八戒抱怨挑担开始的。一旁的沙僧,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担子,对此一言不发。
多则惑,没得选
少则得,多则惑。
这是《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
惑,就是“或”加“心”,心里有了另外的选择:“或者”,就“惑”了。所以说:多则惑。
书中借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是个陷阱。大家在知情的情况下,看着八戒一步步越陷越深,喜剧效果很好。
可是真的从八戒角度来开,这事到底能不能成,他老猪有得选择吗?
八戒从见到那个妇人开始,就动了色心,“饧眼偷看”。从一开始抱怨担子重,就能看出,他是懒惰之人,虽小心思多,但没个大战略。这次也纯属临时性的见色起意。
书中他抱怨大家“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师徒四人确实都有各自心思,但想留在这里的,就只有他八戒一个。其实,他心里明白的很,这是一件“丑事”。答应了菩萨,也拜了唐僧,关键还有高老庄呢,他留在这里算个什么回事嘛。
但他急色攻心,就迷失了,就“惑”了。他以为这是一个选择,其实他心里早就明白,这其实不是什么好事。
在之前谈论八戒那章就曾分析过,丑陋的不是跌落凡尘的天蓬,而是被欲望操控的猪刚鬣。一个高翠莲,就能让他甘愿为人家通沟种地;随便一个妇人,几句话就能糊弄的他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事业。
看看人家沙僧说的多好,受了菩萨的戒行,师父的恩惠,跟了两个月,半点功劳没有,可不敢有别的心思,誓死跟随师父。
猪八戒不是想不到,只是他以为可以不这样;其实他心里明白,只是迷迷糊糊地,经不的诱惑,就要做“丑”事。
“选择”本身就是陷阱,而往往是自己设给自己的陷阱。以为可以挑挑拣拣,其实可能一个也得不到,都是坑;如果真的可以选,那其实也就是选哪个都一样,但自前行而已。
取经如人生,奋力前行,没得选。
四圣谛
为什么是“四”圣试禅心,对应师徒四人?也就是唐僧跟了妇人,三个徒弟配三个女儿?绝对不是。
给闺女招亲,还可以,哪有寡妇给自己招亲的,唐僧人家再怎么说也是唐王御弟。
这里说的是,四圣谛。也就是前面心经里面说的,“无苦集灭道”。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合称四圣谛。
这是佛教修行最根本的法门,是一切佛教解脱法的基础,离此不可谈佛。
谛,就是道理真理,四圣谛就是四个真理:何为苦、为何苦、苦可灭、怎么灭。
苦谛,就是人生八苦,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无穷苦恼;集谛,苦源自于五毒,贪嗔痴慢疑,以及之前所造做之业;灭谛,灭就是寂灭,涅槃,大自在境界,心本清净;道谛,修行的方法,如何离苦得乐。
所以应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了解苦,断除产生苦的原因,向往寂静,修行正确的道路。
佛经中,修道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总结下来,最基本的便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圣谛就是离苦得乐的真理,即“度一切苦厄”。
八万四千法门,如此多,依旧没得选,因为旅途的终点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