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千年前的女音乐家有多刚?曾让男人演魔鬼…

2021-12-22 14:59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沸沸扬扬的王力宏事件终于落下了帷幕。从某种程度而言,李靓蕾的“胜利”象征着女性在争取自身权益上的强烈主张越来越被整个社会所关注。

作为一个音乐自媒体,今天,我们也想借着这样一个话题,来聊聊在音乐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女性力量”。

没错,提起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家,大家无一例外想到的都是男性。或许很多人都曾好奇,在漫长的音乐史中,女性去了哪里?女性难道就不懂音乐,不会作曲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数千年来,女性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别说学习音乐的权利。一直到19世纪,女性依然不允许进入音乐学院学习。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广泛的女性几乎没有机会得到完整而系统的音乐教育。

即便像莫扎特的亲姐南内尔那样,早早地就在父亲影响下彰显出了音乐天赋,甚至从小有机会在皇家宫廷表演,最终也因为是女性,无法以音乐为终身职业。18岁时,南内尔完成了自己最后一场演出后,在社会的偏见中彻底告别了音乐生涯。

但音乐本身是公平的,从来不会挑选性别。所以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当那颗叫做音乐的种子在女性身体生根发芽,谁也不能低估它的生命力。没错,即使在如此严苛、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历史上依然诞生了一批才华横溢、值得被记住的女性音乐家。

比如,早在1000年前,就有女性作曲家诞生在了不太为世俗困扰的宗教世界。

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是12世纪德国一所修道院的院长。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医生…以及作曲家。近代对中世纪历史的研究,让这位全才的女性终于被发现,特别是她的音乐作品,保留下的多达八十多首,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中世纪作曲家。

作为修道院院长,希尔德加德的音乐作品大多与宗教有关。她的清唱剧《美德典律》流传至今,成为了教堂音乐的经典。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清唱剧全部由女声组成,唯一的男声代表着魔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圣希尔德加德只创作适合女性演唱的曲目,隔壁修道院中的男性成员,也非常认同她的才华,也会演出她的作品。

几百年后的巴洛克时期,浓厚的艺术和文化氛围,也成就了一批出色的女性音乐家。

16世纪末出生于意大利的歌唱家弗朗西斯卡·卡契尼,父亲是一名作曲家,她也有机会从小在父亲的乐团表演。甚至在1604年全家造访法国时,有机会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面前演出。除了唱歌,卡契尼更偏好作曲,她的歌剧作品《路斋罗的解放》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女性作曲家创作的歌剧。

比卡契尼年龄小一些的芭芭拉·斯特罗齐,同样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和作曲家。芭芭拉从小被剧作家朱利奥·斯特罗兹收养,养父不惜一切培养她在音乐上的天分,请家庭教师教她学习音乐;甚至还为她创办了一个学术团,只为了让她以女性的身份进行合法演出。

芭芭拉并没有辜负养父的期待,她成为了17世纪中叶威尼斯最多产的声乐作曲家之一。



一百年后,尽管女性在学音乐和表演音乐上依然受到严格的限制,但依然有不少女性音乐家在家庭教育的培养下崭露头角。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克拉拉。她除了是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暗恋的女人外,还有一个更应该被铭记的身份——音乐家。

克拉拉出生在音乐世家,在父母的教育与影响下,她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开始显现。九岁开始公开演出,十四岁开始创作乐曲,神童与天才的名号一直伴随着她,成为了当时罕见又炙手可热的女性钢琴家。

婚后,尽管要被舒曼的病体以及八个孩子的琐事牵扯精力,她也一直在坚持演出;并且多次替代舒曼站上指挥台。放在今天,克拉拉在面对生活磨难时的坚韧以及对自己热爱事业的坚持,也是很多女性学习的榜样。

同样出身音乐世家的范妮·门德尔松,是著名音乐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姐姐。同莫扎特的姐姐一样,她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甚至据说比弟弟的天分还要高;可同样在社会的偏见以及父亲的打压下,未能走上音乐家的道路。

父亲甚至曾对她说:费利克斯可以把音乐当做职业,但音乐只能是你的点缀。

与莫扎特姐姐不同的是,在这样的打击下,范妮·门德尔松并没有放弃音乐创作。她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据说一生创作的曲子多达460首。为了让作品被更多人听到,她只好将某些作品以弟弟的名义出版。

是的,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不能接受音乐教育,自己创作的作品也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公开出版和演出。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有一批女性音乐家在历史中存在,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却少得可怜。

时间到19世纪中期,在音乐界对女性长期的压制下,反抗者终于来了——英国女作曲家埃塞尔·史密斯诞生了。埃塞尔出生自一个军人家庭,从小身上就写满了叛逆。

他的爸爸非常反对她学习音乐,而她偏偏要走音乐这条路,自己偷偷跑去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这里,她认识了格里格、柴可夫斯基等兴趣相投的好友。

埃塞尔创作了多部协奏曲、弥撒曲(一种宗教音乐体裁)和歌剧,作品《Der Wald》曾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

除了作曲家的身份外,埃塞尔还是20世纪初近代女权运动的领军人物。据说当年她因为参加妇女运动被抓进监狱,朋友去探望时,发现她还在拿着牙刷为狱友指挥音乐。值得一提的是,埃塞尔根据《马赛曲》写出来的《妇女进行曲》,成为了如今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WSPU)的正式歌曲。

不论从政治角度还是音乐角度,埃塞尔无疑都是一股重要的“女性力量”。

到今天,女性学习音乐早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乐团里的女性乐手比比皆是,出色的女性音乐家更是大放异彩。

但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女性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难。

或许今天提到的这些历史上的女性音乐家,大家听过的名字寥寥无几。但正是她们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中依然没有停止探索和努力,才让我们听到那些遥远时代里,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正如今年风靡国内的微观史学著作《奶酪与蛆虫》所表达的:哪怕不起眼、不知名的小人物,也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正是每一代普通女性的共同努力,才让我们所处的环境一点点变好。

这些女性音乐家,不应该被遗忘。

一千年前的女音乐家有多刚?曾让男人演魔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