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落红不是无情物——许思言(铁生)周年祭(沈沉)
许铁生同志是温籍著名剧作家,原系上海京剧院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少时代酷爱京剧,熟谙老流派唱腔。曾私淑著名表演艺术家言菊朋先生,故“思言”为笔名。抗战前在温州倡导组织“三三票房”,解放初应郑剑西之邀出任上海京剧院编剧。先后创作、整理、改编剧目四十多种。较著名的有《海瑞上疏》、《七侠五义》、《石桥惊驾》、《汉武哭宫》等。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因肺癌医治无效卒于上海,终年七十岁。一编者一

铁生离开我们至今整整一年了。去年这时候,噩耗传来,我肝胆俱耀,心旌摇荡不能自已。顾不得手边的一大堆杂事,匆匆赶到上海,已是火化后的第三天。泰兴路的小楼上挂满了挽联,披着黑纱的放大照片,那张我所熟悉的脸庞,依旧是那么慈祥亲切、谈笑风生。近十年来,就在这间小楼上,我们纵论剧运隆衰,探讨京刷变革种种问题,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今,节同时异,物是人非,纵有万语千言,又从谁诉说?
铁生在当代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数十部剧作、特别是他对家乡温州戏曲活动所倾注的精力和卓绝贡献都是众所周知的。他是我的业师,我的先行者。泰兴路那问他自号为“秉烛楼”的书斋中,经常高朋满座。这是一个充满真诚、友好与热烈气氛的空间,又是一个名符其实“百家争鸣”的园地。
说起“秉烛楼”,还曾有过一段颇为艰辛的往事。少年时代的铁生迷上了京剧,日夜勤学苦练。乃翁许漱玉先生是温州颇有名声的巨贾,不欲儿辈与优伶为伍,严厉禁止,直到夜间不准开电灯。铁生不得已,每趁深夜乃翁熟睡之际燃蜡苦读、靠着这一点微弱的光照亮了他的一生。他把书斋取名“秉烛楼”,不止是为了纪念这段苦乐参半的历史,实则还是借古人“囊萤”、“映雪”之意,激励儿曹与后辈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铁生嗜书如命,私藏戏曲秘笈两千多册,其中不乏国内孤本。八六年秋,他曾向我表示,愿将全部藏书捐献给家乡的文化事业单位。
铁生喜欢尺犊,爱作长简。每在午夜提笔,一写就到天明。倘要说精神财富,那就是我所珍藏的二十多封书简了。这些信大都写得很长,最长的一封竞达五千余字。内容当然悬三句不离本行。他的文笔潇洒豪放,偶尔夹着一两句乡音语,读来妙趣横生,亲切动人。
“戏曲危机”声中,温州京剧界的前辈高兆明、刘隐笙却相继辞世,二向被尊为东瓯剧坛盟主的许铁生仙逝亦已周年。然而,艺苑的调零并不意味着“危机”的深重,而所谓“危机”也决不会是戏曲艺术的必然归宿。我想起古人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倒是希望活着的人要有一点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振兴中国戏曲艺术的重任承担起来,才不致负前人的辛勤耕松和股深期望。(沈沉 原载1988年11月12日《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