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末期美国突击破坏者战术弹道导弹计划
勤奋的up又写专栏了。
上世纪70年代,美陆军推出了沃特公司研制的mgm-52长矛战术弹道导弹以代替小约翰火箭和中士导弹,用于对付冷战前线华约装甲部队及其他重要目标。采用惯性制导可达cep50m对其可携带w-70核弹头(w-70-3是中子弹头)打击150Km外目标或800枚m251集束弹堪堪够用。

长矛导弹的配置由m752水陆两栖履带式发射车,m750牵引式发射车,两辆装填车组成,一组6枚导弹,可在1小时内发射完毕。m752和m750的外形对比同行苏联圆点载具BAZ-59216,法国冥王星amx-30显得老土,但其实两者都具备空降与越野涉水功能,不可貌相(请见BV14F411a7m3和BV1D34y1C7MC)。由于其轻便性,各国陆军都能轻松上手,曾装备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意大利、西德、英国、比利时、荷兰等北约陆军部队,也曾在韩国(驻韩美军)以色列(购买,未有使用记录)服役,是冷战期间西方阵营最通用的弹道导弹。


然而,长矛并不是一款先进的弹道导弹,尽管其是第一款使用可预贮液体推进剂的弹道导弹,无需在发射前加注燃料,但对比后来者使用固体燃料的圆点,冥王星等还是显得不足。其采用的喷气式自旋稳定系统(就是发射时的黑烟)也侧面证明了其制导系统的不足。长矛在70年代末的性能也就勉强超过华约的飞毛腿A型,同时由于当时华约装甲部队的迅速发展,长矛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美国决定研制下一代陆军战术导弹。


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使用苏制蛙火箭,飞毛腿导弹对以色列装甲部队进行打击并取得重大战果(这也成为以色列引进美国长矛导弹的契机,可惜的是没有使用的记录,至于后来以色列和某省转换长矛的技术并制造青蜂导弹就是后话了),美国吸取了中东战争的经验,看到即使是弹道导弹+常规弹头也有非常高的反装甲效率,美空军和美陆军分别开始了自己的战术弹道导弹计划(美空军还有巡航导弹计划也就是先前投稿的tssam),其中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责成沃特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开发突击破坏者(assault breaker)后来两者项目共同开发称为JTACMS(联合战术弹道导弹)。
沃特公司的T-22导弹算是在长矛导弹的基础上的改进版本,换装了固体燃料发动机,改进了惯性制导,由于当时没有gps制导,采用了末端雷达扫描或光电的末制导。弹径为600mm,长度比长矛稍短,重3000磅,可容纳进m270火箭炮,空射版本只能由大型轰炸机携带。
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后与洛克希德合并)的T-16导弹由爱国者导弹改进而来,采用于T-22类似的制导方式,弹径仅406mm可由f-16,a-7等战术飞机携带,也可由b-52和b-1携带。


后来合并成为JTACMS项目时,美国防部原本希望采用一种弹体,但由于陆军空军战术目标不一样,陆军将敌方的机动装甲部队作为首要目标,控制和通信/情报(C3I)与防空系统排在第二位;而空军则主要对行防空压制和摧毁SEAD任务感兴趣,反装甲位列第二,C3I目标则是第三位。国防部同意在通用制导系统与战斗部情况下开发两种弹体。
突击破坏者反装甲核心是f-111携带的pave mover铺路机雷达与末段制导子弹药。
铺路钉雷达源于一体化目标截获和打击系统 Integrated Target Acquisition and Strike System ITASS 概念。工作模式包括广域监视 wide area surveillance,地面动目标指示器 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or GMTI,小区域追踪 small area tracking,合成孔径雷达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等。得益于电扫描阵列天线的出色波束敏捷性,雷达系统可在各模式间迅速切换,为战场指挥人员提供持续更新的低解析度宏观形势信息和潜在目标集群的精确地理位置坐标。打击程序启动后,铺路机转入精确追踪和武器投放模式,交替使用动目标指示器和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同时定位及追踪六个目标簇。与新一代战术飞机配备的主动电扫描阵列 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AESA 雷达类似,铺路机兼具通讯中继职能,负责向飞行中的导弹传送任务指令。
突击破坏者项目于 1981-1982 年间,对基于 MIM-104 爱国者防空导弹的马丁.玛丽埃塔公司 T-16, 和从 MGM-52 长矛战术弹道导弹衍生而来的沃特公司 T-22 两型子弹药运载具,进行了 14 次测试。当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尚未建成,T-16 和 T-22 分别以星光/惯性导航系统和环形激光陀螺仪提供中段弹道修正。依据来自数据处理和控制子系统的目标位置信息点火升空后,T-16/22 在中段导航系统控制下以超音速接敌,很快进入铺路机雷达照射下的空域,弹上的雷达应答器随即开启,以确保铺路机对导弹的精确跟踪。




而武器弹药核心分别为通用动力TGSM滑翔子弹药以及Avco公司的Skeet“泥鸽”末敏弹。
TGSM使用红外双色导引头,在改进型上加装毫米波导引头加强抗干扰性能。T-16/22被引导抵达苏军二线部队后勤集结点后,就会在上空炸开,天女散花一样释放末制导子弹药进行攻顶打击。
一枚T-16可以携带12枚TGSM,T-22可携带更多。


Avco公司的BLU-108/B泥鸽智能末敏弹药是一种更有趣的武器。其释放后就开启降落伞和火箭旋转系统做固定圆锥扫描运动,其的双色红外导引头和激光探测器探测到目标后,就会在上空释放EFP自锻成型战斗部攻顶敌方坦克或者其他车辆。每枚BLU-108/B可以携带4枚EFP攻顶弹药,而一枚T-16突击破坏者可以携带12枚BLU-108/B,同理T-22更多。



这些智能弹药成为可能都要归功于上世纪的半导体革命使大规模集成电路成为可能,在更小的电路板里实现更高的算力,使导引头小型化成为现实。
后来,由于空射弹道导弹技术的不成熟加之美空军更感兴趣自己引导的TSSAM隐身巡航导弹项目,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陆军占主要因素的JTACMS,同时当时的通信技术也达不到弹-空中-地面的交互通信,随即在1984年退出JTACMS,但马丁公司与沃特公司继续参与陆军的战术弹道导弹竞标,此时项目已经更名为熟悉的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由于没有了空射的要求,马丁公司对弹体重新设计,最终战胜了沃特的T-22,导弹得到编号XMGM-140并在1988年试射(短短3年后的海湾战争就实战了,不得不佩服冷战时美国的效率)。至此,美国战术弹道导弹的冷战故事就告一段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