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营”都保不住了?大众德国工厂再度裁员
纵观全球汽车市场,在无论是此前的燃油车时代还是如今的新能源时代,中国均是发展速度最快,体量最大的市场,尤其是在新能源浪潮到来之际,国产新能源产品的发展速度更是引来全球的侧目。毫无疑问,如今新能源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即使是地球另一边的欧洲市场,电动车的销量也在稳步增长。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势下,大众却因为电动车没人买而宣布裁员,那么这一次大众又是怎么了呢?
接连裁员

2023年9月14日,根据外媒报道称,由于电动车需求低迷,大众汽车将在位于德国的茨维考电动车工厂解雇269名员工,据悉,这些员工的合同将于10月底到期,届时大众将不再续约,此外大众还将调整该工厂的轮班工作。

作为大众在欧洲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茨维考工厂于2018年由大众斥资12亿欧元(90亿元人民币以上)改造升级,以适应电动车的生产。在大众汽车的电动化发展之路上,茨维考工厂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该工厂生产了大众旗下3个品牌的共计6款电动车型。尽管电动车的生产相较于燃油车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要更少一些,但是为了增加产量,该工厂还是拥有超过1万名员工,其中2000多人签订了定期合同,而本次大众宣布解雇的近300名员工均是临时合同工。

当然这并不是大众德国工厂今年的第一次裁员,在7月4日,位于德国西北部的埃姆登工厂也裁撤掉了300人,而该工厂参与电动车生产的员工也仅有1500名,一下子便缩减了1/5。与此同时,该工厂还同步缩减了电动车的产量。根据官方表示,这一调整部分是由于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强烈抵制,导致电动车的预销量低于品牌预期(相比大众预期低约30%)。由此来看,近期茨维考工厂裁员应该是这一事件的后续。
转型受挫
如今全球汽车制造业都在经历电动化的剧烈变革,其中国产汽车制造业凭借这一机会不仅摆脱了以前的落后面貌,而且还孵化出一系列造车新势力。相比之下,曾经称霸全球市场的大众则在电动化的进程中磕磕绊绊,遭遇了一系列麻烦。

对比其他传统车企而言,大众开启电动化转型的时间并不算晚,早在2017年,大众便发布了转型战略。其中大众表示将斥资340亿欧元推动电动化转型,并提出在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突破百万,2023年全部车型完成电动化。愿景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大众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向我们诠释了何为船大难掉头。

相比于轻装上阵的造车新势力们而言,拥有丰富造车经验的大众反而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其中在产业链方面,大众曾经单方面输出汽车软硬件技术的模式已在电动化的浪潮之下逐渐失效,并且德国汽车市场过于封闭的产业氛围也并不利于大众的后续创新。此外补贴减少,通货膨胀率上升以及零部件短缺等问题也进一步制约了大众的转型进程。

在我看来,将欧洲市场作为大本营的大众品牌受市场体量以及高通胀的情况的影响,能否支撑自身转型成本还未尝可知,而中国作为大众除欧洲之外的另一大阵地,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其中在今年上半年中,中国市场为大众贡献了33%的销量,相比往年同期下滑5个百分点。由于销量受阻,大众也下调了2023年的销量目标,预计全年交付量将在900~950万台之间。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大众眼下的局面特别是相当严峻,相比销量端的受挫,如何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才是大众更应该考虑的问题。当前中国造车新势力们以及特斯拉已经纷纷发布了更智能,且在体检方面对标BBA豪车的新产品,而大众却依旧深陷泥潭,留给它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