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五)

2021-02-10 15:02 作者:我在西苑学中医  | 我要投稿

这一章也是在讲形体的演变,时间就要到汉以后至魏晋时期了,在字体上终于到了为我们所熟知隶楷阶段,也是在这个阶段,汉字的结构变得清晰,但字体却变得更加复杂了。

如果说之前的时代,例如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各有差异,还算是西周文字背景下的演变,那么到了两汉魏晋,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形式便更是层出不穷了。如隶书,有古隶、今隶,还有一个“八分”。这个八分就是隶书的一种,或可称为汉隶,但其名字来源倒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定论。不过关于隶书的得名,作者倒是给出了一个看法:隶书也称为佐书,得名于汉代官府里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吏,叫书佐和史,而考证秦墓竹简中有一条解释“史隶”,作者联系已有的“令隶人佐书”一说,认为隶书一名正来源于此。

关于隶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隶书对于篆书字形的改造,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到了隶书这个阶段,汉字的字形与今日通用的字形已经相差无几,甚至隶书虽然在今天已经被楷书代替,但并不被视作古文字。

作者总结了改造的五个方面: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省并(合并某些笔画);省略(省去原字的一部分);偏旁变形;偏旁混同(形状相近的不同偏旁进行统一)。

之后便是草书和行书,这个知识倒是值得去注意一下。按照寻常的臆想,行书和草书应该是在楷书之后出现的。但事实上相反,现存最早的楷书应是钟繇书写的书帖,而在此之前早已有行书和草书的身影。准确地说,草书的踪迹可以追溯到古隶阶段,这时候的草书或可以称作“草率的古隶”,甚至即使后面出现的草书,也可以成为隶书的草率的写法,这是不好去做分别的。其中有着明确名称的是“章草”,其名称常与史游所著《急就章》联系在一起,虽然史游的时代确实和草书推测形成的时代大致相合,但是两者确实联系不在一起,如作者言,为了一本书而创造一种字体的行为是不可能的。草书何时形成没有定论,但溯源上可以追溯到古隶,而其形成肯定也不晚于东汉。

至于行书,则是要到东汉时期了,这里也是有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即早期的行书与草率的新隶体如何区别?作何也觉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以也就不要去分别了。毕竟有言在先,此时的许多字体之间其实分界也非常模糊,十分复杂,如现今所见的王羲之的行书,其实也都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这又如何去定义呢?

再加上后面的楷书,行书写得规矩一些,可以称为行楷或真行,放纵一些叫行草,草书写得狂放叫狂草,更趋于艺术品,还有楷书草化,甚至于说,如果是草率写法的楷书呢?

还有为什么叫楷书?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楷书是可以作为楷模或有法度的字,但是一开始的“楷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通用的楷书,而是之前提到的“八分”,也称其为“楷法”,直到唐代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楷书。

之所以说这些,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去说明的问题。首先还是要重提一下我的初衷,我看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文字学这个专业,我也不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只是对于文字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想要找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进行一个浅尝辄止的试验。其结果如何虽然我不知道,但是过程我是可以把控的,我想我肯定不能对于一些专业知识进行过深的挖掘,而应该做一个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去发散自己的思维。所谓诸法皆同,触类而旁通,即使是汉字,探索其结构与演变,这背后的许多东西都是值得去考量的。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大概就是我的想法了。

所以这里,值得去说明的问题就是即使你对于你所精通或钻研的领域再深入,有很多东西本就是模棱两可的,因为多样性是一个系统存活的必要条件。就拿汉字来说,如果没有诸多变化,没有这些书法家创造出茫茫多的字体,仅一个单一字体的汉字系统是很单薄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许你很难去想象,但你可以去对比,作为具有意符、字符和记号多重属性的汉字与西方的字母文字对比,这些若去细究,你会发现随着汉字的演变,虽然原有的结构早已分崩离析,但其内涵却支撑着它前行。我们虽然统一用着楷书,但是原有的诸多字体还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光彩,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说到这里,倒是小吐一句槽,最近读《理想国》,到一半实在无力读下去便弃了,转去读《尚书》。倒不是我看不起苏格拉底等众之学问,《会饮篇》品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只是《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众人辩论话题,读者若不是有所兴趣,实在不愿听其中絮叨。读至一百余页,实在不愿再听下去,一则我对辩论一事很有意见,其中许多言辞,仅仅为争一时之胜负,而于众人无益,于世道无益,二则读至此,方感古人一字千金之事不虚,言简意赅,方为大道。

故而我也就在写感想、聊天时可能絮絮叨叨一些,洋洋洒洒几千字可有,但读书时,心中所感所想,也就一两句,足矣!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