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字证据,为何说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我们都知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掌握标准的制定,才是商业竞争的至高境界。
其实,不仅仅是商业领域,在任何行业中,谁掌握标准掌握规则制定,必然更具话语权。在历史考古领域,西方建立了不少评判标准,并将之升级为“国际标准”,其中有些是合理的,但有些却很狭隘,让中国历史研究陷入困境,比如“文明的标准”。
何谓“文明”,西方认为文明要具有三要素,即文字、冶金术(青铜)、城市,西方承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所以之前一直认为中国只有3300年文明史(始于盘庚迁殷)。然而,没有出土文字的良渚遗址,如今已经被公认为“良渚文明”,表明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鲜为人知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中国提出了更合理的文明标准——“中国方案”,打破了西方的这套标准,证实中国的确具有5000年文明史。

按照我们的表述,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晚于古埃及、苏美尔。但按照西方标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始于商代,而殷墟甲骨文距今才3300年,因此中国文明史的开端,最多只能从商代算起,也即3600年,更“严谨”的说是3300年。
问题在于,距今5000多年时,中国的牛河梁遗址、双槐树遗址、凌家滩遗址、良渚古城等所出土的遗存,论工艺、论精美、论种类、论规模等等,都毫不逊色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甚至其中很多远超后者。
以良渚遗址为例,大型祭坛、大型城垣、大量的玉器和丝织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刻画文字、观测天象的观象台,还有大型水利工程,单单人工开掘的十几条灌溉水渠,据计算大约需要组织10万以上的人力挖掘。通过这些遗存不难判断,当时已经出现“良渚古国”,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按照西方标准,没有文字与冶金术的良渚古城等,都没有进入文明时代。但以良渚古城等遗址,对比西方学者认定的文明遗址来看,说其没有进入文明时代,无疑极不合理。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以西方标准来看,在其他地方也会存在很多悖论。没有冶金术的玛雅,没有文字的印加帝国,长期没有文字的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他们算不算文明?
显然,西方对文明标准的定义存在问题,而这种文明标准,屏蔽了文明的多样性,也截短了中华文明的长度。

现代考古学起源于西方,当时西方学者以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地区的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文明的起源。最终,根据这些研究对象的特征,总结出了文明三要素。
也就是说,所谓“文明三要素”,其实是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地区的文明特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局限性,而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肯定不适合用这种单一标准去衡量。
比如,古埃及、西亚、欧洲地区喜欢在石头上刻字,还经常用几种文字对照刻写,不仅利于流传,而且有助于后人破译文字,但并不是所有文明日常都喜欢在石头上刻字,如果写在竹简、木块上呢?以此标准,就会出现因文字载体不适合保存,而被判断为“无文字”,进而被否定为文明。
因此,西方的文明标准是片面的,不够严谨、全面。其实,西方学者也知道,所以评判美洲玛雅时称之为“玛雅文明”,执行得并不教条,但对中华文明认定时却很教条,截短了中华文明的长度,背后潜藏的动机耐人寻味。

想要让中华文明回归应有的长度,首先需要打破这套西方标准,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实事求是的考古证据,而这一点中国真的一点都不缺少。
在提出“中国方案”的过程中,中国学者避免孤立的要素分析,而是更注重整体研究,同时不仅研究中国遗址,而且还研究世界各地的文明,最终提出了中国的判断标准,重新定义了文明——即城市、阶级、王权国家!
更详细地说,“中国方案”也是三个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客观地说,这套标准基本可以评判世界各地的文明,要比西方的文明标准更科学、更全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良渚申遗成功两周年时,人民网报道:“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实际上,良渚遗址被证实为“良渚文明”,至少代表这个“中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际认可,反之西方的文明标准被打破。

一直以来,往往都是以西方标准为标准,如今“中国方案”的出炉,更大的意义不只是打破西方标准,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还有树立文化自信,走出了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一步,破除“言必称西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