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成立3年,仅64个客户却年赚过亿,要债公司有多赚钱?

2023-04-10 22:00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1、

近几年,凡是有条件在国内上市的公司,会尽量选A股或港股。前些年扎堆在美股上市的场景不再。

毕竟,现在注册制落地,国内上市的条件放宽了,外加美国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没有公司愿意冒险——除非他们的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得不到认可。

前天,一家名为“承信科技”的公司正式向美国的证监会递交了IPO申请,不是他们不想在国内上市,而是他们干的行业实在有点特殊——帮人要债。

在金融行业里,他们叫“催收公司”;在港台剧里,他们叫“财务公司”;老百姓通常叫他们“讨债公司”;而他们称自己是“科技公司”。

高科技讨债。

据“承信科技”官网显示,他们在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的帮助下,专接逾期时间长、找不到人、收款难度大的欠款;

并且提供贷款前的审核服务,贷款后的监控服务,全链路为客户降低放贷风险。

看公司介绍,“承信科技”俨然一家科技金融公司。

然而,翻看他们的业绩构成:95%的营收来自催收;风险评估仅占5%。在招股书中,他们不无得意地宣称:平均每年单个员工能追回1500万元的欠款,堪称催收业内的精英部队。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承信科技”的成长速度,催收效率惊人,2019年要回欠款3.2亿元;2020年增长至52.7亿元;

2021年再翻一倍达110亿元;2022年上半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半年就收回74亿元,预计全年轻动过150亿。

从74亿元的欠债中,“承信科技”共赚取了1.68亿的佣金。你可能觉得讨回了74亿元,才拿了1.68亿,“承信”赚得钱并不多。

但你要知道,承信做的是“无本买卖”,所有的客户是银行给的,欠款能不能收回也和承信没有关系,要回来一起分钱,要不回来,也不赔钱,算得上稳赚不赔的生意。

所以,能接到讨债业务的公司,背景往往不简单。

“承信科技”的董事会主席,曾在多家股份制银行工作,持有6%的股份。CEO持有29%的股份,曾担任深圳市开发银行信用卡收债部的经理。这就叫专业对口。

从一家初创公司到年催收破百亿,“承信”仅服务了64个客户、用了短短3年时间。

2、

本次赴美上市,“承信科技”计划募资1亿元。

其中,用1000万元开更多的分公司,建立全国性的讨债网络;再用1000万元招聘更多的员工,增强一线的讨债能力;再用2000万元投入技术开发,以便公司能更轻易地找到“老赖”。

不知道美国投资人看到中国有如此的“科技”公司会有何感想?硅谷忙着用AI开发ChatGPT,“承信”着急用AI和大数据技术找老赖。

据说,现在国内的讨债公司非常专业,绝不做任何一件越过法律红线的事情。他们秉承“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则,通过各种小手段,骚扰老赖的生活。

比如,专业的老赖往往借钱时登记的住处和实际住处不一样。他们借钱时,就没想过要还。普通人是没法找到他们的。

但专业的讨债公司有办法。他们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和大数据的筛选能力,顺藤摸瓜,找到和老赖周围亲属的手机号,然后看这些手机号是否订过外卖,叫过滴滴?从而挖掘出,老赖真正的住址。

上门后的流程更“非暴力”了,几个人成天在楼下转悠,其中某人或许还携带着HIV,在老赖家门前吐口水。如果报警,催收人员会直接拿出法院的判决书,表示自己是合法讨债。

走到这一步,凡是手上有点余钱的老赖都会先还一部分。

这种线下讨债模式,一般大型的讨债公司很少用。毕竟点对点,耗时长,成本高,不划算。大型讨债公司中意的模式是线上讨债。简单说就是打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有“文”“武”两种打法。

“文”一点的,主要针对逾期不长的客户。催收人员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口带威胁地告诉对方,欠债不还的恶果。比如,不能贷款买房,不能考公,会让所有亲戚朋友知道他欠钱不还。

要点脸的人,会立刻还钱。

“武”一点的,主要针对长期不还的“老赖”。催收人员会使用骚扰大法,每天打电话给老赖的朋友,电话接通就开骂,骂完不等对方开口,立刻挂断,让朋友和老赖去“撕逼”。

如果不接电话,就24小时发骚扰短信给对方。短信内容全是验证码,没有APP能拦截。

有位催收“老兵”说,要债本质上是考验对方的脸皮。要脸的人,稍微威胁下就还了;遇到不要脸的,躺平的,神仙来了也没用。

当下,讨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2020年,市场规模为658亿,预计到2025年达1160亿元。“承信科技”为自己挑了个“蓝海”产业。


作者:江左佑安



成立3年,仅64个客户却年赚过亿,要债公司有多赚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