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避免无节制地保存,从个人发展角度分析并明确自己的知识需求,克服网络信息焦虑

2023-06-05 16:39 作者: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 我要投稿

人类不可能记住所有遇到过的知识。在《哈利·波特》小说中邓不利多教授可以用冥想存取大脑中装不下的记忆,但现实中我们只能求助于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习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为知识和作为知识原料的信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存储空间和极为快捷便利的提取方式。计算机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家里存放着日常生活的所需,计算机中存放着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识,需要每一位计算机拥有者更好地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像一个有序的家一样,整整齐齐,可以随时找到想要的物品。 古人以“家藏万卷书”来形容“有文化”的人,现在的人则是炫耀“家有万G书”。但是,贪婪下载的资料,疯狂收藏的微信朋友圈帖子,订阅的各种公众号,到最后有多少是阅读过的呢?更别提深度阅读了。反正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计算机硬盘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便宜,网络信息越发精彩和丰富,越能心安理得地尽情下载存储。物理上的拥有不同于实质上的拥有,有多少资料压根就没打开过,甚至没有解压缩过。 网上流行一句话: “焦虑是收割流量的利器,流量是艳红如血的人民币”。2006年,一个大写的“YOU”和一台电脑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宣告着一个充斥着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此,从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中带来的焦虑,从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倾泻而出的焦虑感,还有各种为知识付费等刻意激发和营造焦虑感的商业手段,让人不堪重负。网络上的付费课程、新的畅销书要赶紧买赶紧读,不然就会丧失职场技能;每天至少要刷几次“今日头条”和朋友圈,没刷完不睡觉,起床继续刷,不然就会与世界和朋友脱节,感觉这样才是登上时代快车的唯一方法。久而久之,我们变成了手机控和网络控,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生活变得像在手机和互联网主宰和操控下的提线木偶,外部信息汹涌而至,形成包围并强加在人们身上的茧,最终导致作茧自缚。 知识无法为我所用时,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下载的显性知识,没有被阅读和思考过,就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发挥对自己的作用,反而使自己陷70入知识漩涡中。没有目标的保存,没有良好保存和管理机制的保存,只会增加计算机硬盘中的垃圾,浪费时间去寻找和清理。在知识如此易于获得的互联网时代中,在断舍离的理念下以及信息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没必要盲目地、无节制地存储大量的网络信息。 不学习肯定不行,但学习也不一定行。一个的兴趣远大于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需要进行减法运算进而聚焦目标。分析自己的知识优势和劣势,制订知识资产负债表,明确需要学习和获取的知识。在个人发展的前期,拓宽知识的广度,但广而不深的知识通常是常识,因此,要在一定的广度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向深度发展,提升个人的竞争优势。 然后,根据个人发展和短板去保存信息。舍弃没有价值的知识,免得造成干扰。建立自己熟悉的规则,确保能快速便利地找到。对于要保存的知识,最好是保存之际就立即处理,如果不想打扰当前在做的事情,争取工作完毕后,在当天空余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及时处理需要保存的知识。如果不能每天执行,至少每个周末,再次之就是每个月,留出时间进行知识的整理。人只会越来越忙,今天没时间看的文章,收藏起来后,如果这周还没空看,证明这个信息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短时间并不会做这个事情。因此,少做收藏!并定期清理甚至清空自己的浏览器收藏夹和微信收藏。 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应该就像你的个人财产一样。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存折有多少钱、有多少不动资金,这些资金能做什么用。对于知识也是一样的,清楚自己保存了哪些知识,可以做什么用。明白了可能的用途或应用场景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有价值的知识。只有明确自己的需求,建立目标,才能形成正向积累进而获得竞争优势。 ——陆芳、刘广、詹宏基等. 数字化学习[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71.

避免无节制地保存,从个人发展角度分析并明确自己的知识需求,克服网络信息焦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