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lebots2021 第11集 赛后分析汇总 32强左半区

剧透预警(等级:中等)
——————
32争夺赛 Skorpios vs Malice
目前没有专门的赛后总结,可能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之后那场了吧……不过一开始Skorpios的翘起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因为充电充太满了……Malice和Skorpios关系好到连驾驶系统用的电机都是一样的。Skorpios为了提高行驶的速度和威力,只好提高电量,但机器也更难控制了。

来源:
Skorpios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ti0m7c/skorpios_ama_today_at_4pm_pst_come_and_hang_out/
(视频在发布之前还没放出来,以后会发)
Malic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malicebattlebot
(12) Shatter! vs (21) Riptide
第一个出局的就是唯一一个大锤……BB真是好狠的心。不过实际录制的时候,上面的32强赛应该才是第一场,那样还说得过去。
Shatter!本场的策略要从一个轻量级比赛说起。这场2020年的Motorama对决里,30磅级别的Knock-Off White(Shatter!队作品)迎战转鼓Botceps(Deadlift队作品,和轻量级HUGE都互相KO过对方,还记得吗?),双方的配置和本届这场何其相似,只不过Knock-Off White重量比对方高一半,因为这个赛事给不用轮子行走的选手增加50%的重量限制。下面三张图描述了整场的走向——Knock-Off White的大前铲让Botceps在打正面时吃不到优势,最后Knock-Off White一锤子下去正好打漏了Botceps电池。说是“正好”,但如果打的次数够多的话,“正好”也能变成“不可避免”。



因此Shatter!准备了抗横套件,但是本届这场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Riptide可以换上厚顶甲防止电池被打漏这种情况发生,但最主要的可能是,Shatter!没有料到Riptide还有足够的重量来装上一副前叉。还没料到的是,Riptide在第三场之后有更多的经验去改进机器,刚开场打一下就停机的几率和录制第一场里相比也更小一点。相比之下,没有第三场检验配置的Shatter!在换用新的大锤时就自然还有点犹豫,一开始也不敢果断出锤。

去年和End Game那场里,你可以看到Shatter!的装甲在比赛过程中被不断卸掉,这是有意的设计,因为被打掉的装甲会吸收所有的能量,不会传到主机身上。但是,当Riptide得以铲起Shatter!时,它宽敞的转鼓可以对更大面积进行打击,武器的力量将不会像End Game那样全部集中在一个位置上,因此可拆卸装甲可能甚至不会被打掉,进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Shatter!应该是没有减震系统的(没想到会打到机身),所以这一下下来,内伤大概颇高。
对了,Shatter!不加叉子的原因也是怕Riptide的宽转鼓会直接把它们卸掉。另外,这种大前铲的配置以前打Minotaur时也有效过,Minotaur打了很久才终于咬到铲子暴露的一个角将Shatter!打翻KO,但现在Shatter!早就去掉了这个薄弱环节了。

Riptide最终把Shatter!的框架打变形了,这导致磁铁吸住了地板。仔细看比赛的话,Shatter!在被逼到图中角落时,行走已经有种来回波动的感觉了,或许正是磁铁的锅。磁铁必须离地足够近才能有效(八分之一英寸),那磁铁贴地之后威力自然更强。Shatter!依然可以使用大锤来暂时挣脱地板,但是行驶是走不动了,武器系统也接着开始冒烟,彻底GG。Shatter!平时通过磁铁来提高麦轮的推力,但磁铁本场反而成了阻碍。(喂,说好的卡墙里可以有一次脱困的机会呢?)
最后多嘴一句:这场和去年打End Game有一些类似之处。End Game那场之前,双方在一两年前的轻量级比赛里交过手,最后的结果也是以Shatter!方增重50%的机器一锤下去打到薄弱环节(开关)造成KO而告终。不一样的是,Shatter!面对End Game坚持得更久(甚至比去年大多数除Bloodsport之外的对手还要久),期间也靠磁铁短暂推动过End Game,并险些打到武器控制钮、差点熬到End Game电量耗尽,最终被KO则是因为轮子被End Game抄底打坏了仨。Shatter!完善了面对End Game时暴露的弱点,让大锤更抗揍、加固了后部装甲,却又遇到了少数没准备好对策的对手,忽视了对方的小叉子,最终因为不一样的原因输得更快,想必也是挺憋屈的。
来源:
Shatter!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th6wgf/bots_fc_builders_of_shatter_ama_7pm_eastern/
访谈节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00KpEJ-2FM
Knock-Off White对Botcep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AmHFQQXpw
(Shatter!的总结博客发布时仍没发布)
(13) Hypershock vs (20) P1
Hypershock这场应该……非常憋屈吧。明明是终于支棱起来的一年,结果都没轮到打第三场;明明行驶和武器都调整到了最好,但偏偏本场一直在倒着开,无计可施;
在赛前分析时,队伍就意识到了翻车的可能性。虽然P1的举升板不一定能推翻Hypershock,但Hypershock有可能像第四届(2019)和Hydra的地下赛一样,冲上对方然后把自己搞翻。更不利的是Hypershock本届一直没有翻过,所以并不知道倒过来行驶会怎么样,复位能否成功、能否正常使用武器。

结果一上来Hypershock的武器就出了问题(节目上看不出来),原因未知,但特点是起转一会就会歇菜,即使在测试箱里武器一切正常。武器操作手慢慢加码,发现力道超过2/3的时候武器就会停;打了P1一下之后,武器彻底不转了。P1复位后Hypershock直接冲上去导致翻车,一切都在往最糟的情况发展。

翻面的Hypershock是可以继续行驶的,但是出于某种原因,3/16英寸厚的支撑着机身的两根“耳朵”(上图)本场之后彻底弯了。如果武器没坏的话,翻面的Hypershock应该可以通过撞墙来复位,但没了武器后就没成功,最后还是靠着竖起来时的不平衡来复位。
最气人的是,武器到最后似乎又可以运转了。三分钟结束后,P1似乎行驶被打出了问题,Hypershock的武器似乎还可以再次转起来,不过场地裁判没允许他们在三分钟打满后尝试起转(我猜测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比如需要赶时间把机器搬出去、出于公平和安全考虑等,不过文章没有提到)。比完之后他们把Hypershock搬到测试箱,然后……武器起转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如果有第三场预选赛的话,很难说Hypershock会不会出同样的故障、会不会因此发现故障来源并做出必要的改变。可惜比赛没有如果,我们只能猜测。剩下的结果就是,P1完成了去年没能进入32号种子的“复仇”
来源:
Hypershock网站博客:https://hypershock.tv/blogs/fight-breakdowns-s6/fight-3-p1
(P1的博客在发布时仍然没有发布)
(16) Minotaur vs (17) Bloodsport
先来讨论Bloodsport这亮眼的武器吧。前几期提到过,Bloodsport去年断了一堆刀的原因是用了S7,本届他们会坚持换用AR500。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AR500相对来说易弯。一个解决思路是像上届那样用厚武器,然后给武器中间钻洞来控制重量,但问题是AR500已经很硬了,不像S7那样可以先切割再热加工。

于是,下一个思路是让武器窄一点,然后钻孔,但是没有一个设计能既窄又抗揍还稳定……他们上届倒是有一个钥匙型武器,但一来加工成本更高(需要的原材料面积很大),二来从S7换成AR500也不利于伤害到对方竖转的武器,而且最不妙的地方是像Minotaur那样的武器反而可能会打坏AR500的末端。

所以他们就设计了本场这样一个夹层式武器,由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些铝垫材一共三层组成,这种构造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加工方面的限制。三层材料,中间的圆环是为了机身稳定,刀片一共加了不少螺丝用来加固,两边的末端则套上S7部件,以此固定住武器的组装,同时达到用S7打人的目的。最终设计好的刀比去年的厚,不过里面的空气夹心也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节目里他们管这个叫“三明治”。


用上新武器之后,为了保证复位,Bloodsport只能装上中间一个小铰链铲。但最终……这个武器还是被打烂了,一边的S7套件从中间裂开,另一边的则直接被打飞,这种可能不是S7材料本身的问题。不过武器倒是一直在转,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达到预期。如果有下场的话,Bloodsport目前仍然准备用钥匙型的那版武器去重新对付Minotaur,而可能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再去尝试需要组装起来的武器了。

本届我们大概不会再在正赛里见到Bloodsport了,但可以见识一下他们的6款武器……
三刀武器:适用于武器威力较小的对手,适用于需要狠狠攻击的对手,适用于稳定性很重要的场合;
本场的三明治:适用于竖转和转鼓(已阵亡);
圆盘:适用于咬压类和动能凿击类(比如去年打Skorpios);
“铁轮”:适用于动能凿击类和锤子,区别大概是转起来没有连续的空隙,不让动作比较快的锤子有穿过武器缝打到顶板的机会(我们目前见过它吗?);
“经典”长刀:通用型,比三刀还具有攻击力;
钥匙:???

来源:
Bloodsport武器设计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COvwifSIE
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bnsrobotics/
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tiwv42/bloodsport_ama_ask_us_anything/
(4) SawBlaze vs (29) HiJinx
很一边倒的一场。SawBlaze在完美地躲过HiJinx的尾巴后将其擒住,并持续不断触碰HiJinx刀片以防止它转起来。SawBlaze打穿了HiJinx的3/16英寸厚的AR400顶板,还打到了一侧的行驶电机,但是HiJinx依然没有被KO,电机依然在运转,而且轮子没有像第一场那样被打掉,说明HiJinx也是在一直进步的……

离谱的是SawBlaze甚至还砸穿了自己的铲子,那铲子可是1/4英寸厚的AR500啊……真的是急起来连自己都打。HiJinx被打得差不多之后,SawBlaze也降低了武器的威力,为了下一场保留一些体力。

不过下面这点只有主动搜集赛后总结的人才能知道:节目其实介绍错了HiJinx的武器。节目里说HiJinx的武器是最重的那一款,但实际上并不是。原因有点复杂……
HiJinx有几款刀,节目里提到的刀的形状如下图,是最短的一款,用AR500加工而成(而不是像上届的Bloodsport那样碎过的S7,本届头几期的总结里讨论过这些)。武器是斜的,因为有夹角的话,打起来才能像凿东西一样切进对方,而不是仅止于打飞。这个设计经过了制图设计软件等缜密的检验,送去让赞助商花大概120个小时手动盯着它加工完成(因为AR500不好切),在面对SawBlaze的横铲时终于要派上用场了,结果……超重了4磅。在设计软件里完全没有这种问题,但实际上组装好机器后就多了一点重量。摊手。

那么HiJinx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放弃一些重量:1外观装饰、2顶板、3换武器。装饰可能没多重(以及为了节目效果等考虑),所以1是不值得费时间尝试的,虽然节目允许机器添加最多10磅的装饰,但需要经过对方同意,而淘汰赛里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让对方增重10磅。2也行不通,因为顶板换轻一点的话就只有铝的,而我们第一集就知道SawBlaze打铝板毫无压力,打透了的话里面昂贵的电子设备都要报销,天知道维修起来会有多头疼。所以3成了唯一的方法。
然后HiJinx还得再把尾巴换回去。HiJinx有两款尾巴,一款横的,一款竖的,但竖的尾巴太短,只和超重的这个刀片适配。当HiJinx换回之前的武器时,就又得把尾巴换回去……淘汰赛一开始就开始忙忙碌碌的,还好最后没像Glitch那样赶不及。

最终,放弃武器选用钢板的决定,可能帮HiJinx躲过了KO的命运,虽然SawBlaze还是打到了电机……SawBlaze还直接打弯了一侧顶板的支撑部位,导致螺丝全部折断、顶板在节目里脱落。被打断的尾巴虽然之前的比赛里也用过(因为Mammoth和SubZero而已经摔在地上过几次),留下了潜在的伤,但被SawBlaze弄断的地方也还是被焊接过的,足以见其威力。



HiJinx队虽然可以修好这些部件,但最保险最省事的方法还是直接订一套新的……
来源:
SawBlaz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SawBlazeBattlebots
HiJinx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YgkHzvrzE
(24) Witch Doctor vs (35/9) Mammoth
Witch Doctor在录制之前15分钟才得知对手会是Mammoth(详情见下文),基本没有任何时间进行针对性改装。背部装甲+复位装置的位置有点高,可能会成为被Mammoth抓住并掀翻的攻击点,但卸下的话又会使Witch Doctor严重缺重量。最终队伍选择去掉为Glitch准备的叉子,然后换上比较厚实的顶甲。(相比之下,Glitch换个装甲可能都得几十分钟)

来源:
Witch Docto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witchdrshaman/
(有一个直播在发布时只对会员开放)
(8) Copperhead vs (25) Lucky
对于Copperhead来说,这场就没什么好说的……配置和上一场差不多,只要工作正常就不多加干涉,不为了多加一些抓地力而加一些磁铁,因为谁知道会不会被打一下然后粘在地上。Copperhead的驾驶风格是贴着对手走,像苍蝇一样不让它喘息(而且听起来也像),武器转速可以随着优势建立而越来越快。

Lucky这届的改进很丰富,但是Copperhead实在是一个难赢的对手。Lucky承认装上的叉子在Copperhead压在前面的负重下完全没有优势,也承认目前还没找到一个好的针对Copperhead之流的对策。
Lucky现在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设计过时。倒不是说没改进……Lucky和Ziggy相比肯定是更厉害的,第六季的Lucky威力又是第二季的三倍,Lucky的行驶没怎么更换,之前经常出故障的电路也修复了。Lucky面对的难题是没法设计有效的装甲,机身太大,不能兼顾坚固程度。机身过大的原因又是因为使用的是气动系统,不得不留出很大的空间。还有就是弹射板老是弯,不是很好修。希望下一季能看到更加强势的Lucky吧,至少留下目前的操作手。

来源:
Copperhead队长频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w3r1H6lrw
Lucky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tjnkaf/lucky_battlebots_ama_ask_me_anything/
(5) Uppercut vs (28) HUGE
对于HUGE而言,确保胜利有两个要点:自己的武器击打范围比对方长、自己的装甲可以承受几次对方的击打。本场里,第一点没问题,但第二点……这对手可是全场打人最狠的机器。HUGE装上了比上场打Switchback时还要厚一倍的底部装甲,但代价就是顶甲是比较轻的塑料,不过反正厚一些的选项也受不住Uppercut……

HUGE认为这一场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成功的。HUGE成功通过行驶躲开了最开始的猛攻,然后绕到了一边完成武器对冲。HUGE的底板抵御住了Uppercut,没让它打穿机身。不过HUGE今年的无刷电机系统此前没有机会受到高动能武器的检验(毕竟去年的对手都是Hydra和Whiplash这种,主办方浓厚的恶意),上一场(录制时的昨天)打Switchback时已经有所体现,这场里也没能活过Uppercut猛攻下的头30秒。

究其原因,Uppercut竖直方向的一击没能打穿机身,所以这些能量就传递进了里面的部件。HUGE的电路有冗余设计,一个部件坏掉不会使全机GG,但这一下同时把两个电调电路板上负责输出能量的器件都打飞了,属实是有点夸张。
HUGE提到,这款电机(Trampa VESC6 Mk.3)许多队都在用,所以有的人会用胶把类似的元器件固定住。另一部分人则不太敢这么做,怕滴胶时弄坏导热片。HUGE本来也有点怕,但是这一场过后转变了主意,自己买了个导热片然后把每个电调都粘了一遍,至少本季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至于机身损伤,HUGE自己的支撑棍被Uppercut喂给了自己的刀片,结果一不小心把连接处从机身扯出来了一点,虽然不至于让HUGE变成HU GE,但还是对结构强度有一定影响。


不过HUGE对Uppercut的损伤也很多,毕竟两者武器动能可能差不多。HUGE打断了Uppercut一边的支撑棍,打坏了一个轮子,甚至让Uppercut的武器转轴移位。比赛结束时Uppercut的武器已经不能正常转起来了,这些因素最终导致Uppercut侧翻并且无法复位,达成了双KO。也就是说,HUGE本届目前输的两场都暴露了很简单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的话,HUGE只怕会更加强大。


来源:
HUGE网站博客:https://hugebattlebots.com/team-huge-battlebots-blog/huge-vs-uppercut-2021-fight-4-top-32
(Uppercut在社媒上说要发总结,但仍没看到)
(1) End Game vs (32) Skorpios
Skorpios使用本场奇怪的铲子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用之前一直很好用的前铲?队伍给出的答案是,End Game对每个机器都有应对的配置,而他们已经见到过对Skorpios最不利的配置了:End Game针对Hydra的那种前叉。想法是,End Game可以调整叉子使得叉子尖完全契合Skorpios铲子的边缘(见下图),而Skorpios自己知道铲子侧面并不完全贴地,会处于非常大的劣势。

于是Skorpios想到了一个不用拼贴地的点子:如果一开始就把锯子伸到前面,Skorpios就成了一个手特别长的竖转,虽然旋转方向不对(一般竖转都是往上转,打飞对手的同时自己压地,但Skorpios作为凿击是往下转的),但有机会对End Game造成打击。下图里蓝色圈是重点打击对象:End Game两侧的武器皮带,以及机身两侧的行驶皱。Skorpios事先甚至都没告诉主办方自己的主意(怪不得节目里没有一点解释),End Game可能直到321倒数完毕才意识到Skorpios的策略。

所以,两边的叉子其实目的并不是比贴地,只是为了防止行驶的时候武器砸地上,大概类似于Deep Six长长的前叉+后稳定棍的作用。效果呢?Skorpios本场给End Game造成的伤害比他们前三场受到的伤害总和还大(见下图),只可惜节目一样不会提。



Skorpios确实对行驶轴和武器滑轮造成了伤害,但这个策略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如果Skorpios被打到然后需要复位的话,那它就必须先把武器摆到最上面,这就给End Game留了很大的进攻余地……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这就像是《开端》里试图蛮力破局一样,总会有弱点被抓住……

最后,Skorpios武器的后坐力外加两个动能武器互撞的冲击也反伤了自己的挥击臂。当它被End Game送到台子上时,武器臂的连接处两边都已经裂开,虽然武器还能正常旋转,但是挥不动了,功亏好多篑。但是,此战过后,End Game的夺冠之路恐怕也只会更加凶险吧……

来源:
Skorpios频道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5Le00Pj6zE
(9) Glitch退赛相关
Glitch本届一直都在迟到边缘线上挣扎,从第一场在Chuck的帮忙下才赶上推迟一周的录制,到第三场拖到录制快结束才准备好应对Kraken,到现在第一次没赶上……队伍透露,除了模块设计不当导致维修很麻烦以外(上一期讲过了),录制之前的运输延迟也是问题。在前往录制之前,Glitch只有迟到的机身,没有经过任何测试,有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快进到32强赛录制当天。Glitch的优势是之前的三场都没有太严重的伤害,而且机子可以正常运行。坏消息是,Glithc在打Kraken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的武器提速系统依然没有完成,而他们认为Witch Doctor这样的机子需要高转速武器才有机会。(给出的理由:前几场的转速只有130mph,虽然好处是带来了bite,但是在看到Witch Doctor临时加了叉子比贴地后,获胜的方法只有硬刚武器,这样的话只有转速更快的才有机会造成第一下击打。对了,之前转速只有130mph不是有意为之的,只是因为给错了滑轮规格)

Glitch这场原定是在当天第一个录制期的最后两场(大约3点半,从6点维修区开放算起,一共有九个半小时的时间)。Glitch带了两个机身,第一台可以用,但转速太低;第二台当时已经有了能支持达到240mph转速的滑轮等零件,但想用的话就必须先拆掉第一台、用第一台的电子器件和防御配置。因为时间紧迫,他们没选择临时给第二台新造零件,而是拆了第一台。另外,一些弯了的框架部件也需要修理。(相比之下,Witch Doctor一大早就完成了改装,可能一部分是几年下来累积的经验,另一部分是靠Rusty的签运)

快进到晚上9点,此时Glitch已经鸽了原定的录制时间、并且32强右半边的录制也快要结束了。Glitch终于组装好了机器,开进了测试箱,然后……发现武器转不太起来,据称问题是电机没装传感器,电机输出扭矩太小,以至于完全没有威力。录制将要结束,10点差不多是最后一场的录制时间,此时摆在队伍和BB面前的有三种选择:
让Glitch在武器近乎停转时进入比赛,代价是不会很精彩;
找一个准备好了的队伍当替补,至少可以打得精彩(而且BB肯定已经开始着手找替补队伍了);
让Glitch赶紧换回第一台机身,第二天一早就打,代价是胜者的维修准备时间将大大缩水,而且第二天需要比两场。
对于Glitch来说,如果武器修不好的话,自然第三项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Witch Doctor而言,第三项是最不利的选择。虽然有许多别的队都在某种程度上帮着Glitch,但依然无力回天,BB更高层的管理员也开始前来查看情况。最终,在9点45分左右,BB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找了种子排位35的Mammoth当替补。

不过不是每个队伍都认同这种做法。下图里Shatter!就表示,他们认为更公平的方案就是让Witch Doctor直接轮空,而不是在节目里直接把9号种子这个位置上的队伍替换。之前也提到过,Witch Doctor本场准备应对Mammoth的时间只有15分钟不到,因为甚至不知道对手会是谁;但Mammoth按理说只用针对Witch Doctor做出改装,因为只要能轮到他们上场,就必然是打竖转。那如果拖到这么晚之后赢的就是准备更充分的Mammoth,又该怎么算?这里面潜在的问题很多的。

来源:
Glitch博客:https://www.crberkeley.org/blog/fight-ro32-dropout
Witch Docto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witchdrshaman/
最后:
BB本期直接跳过两个预选赛2-0队伍的比赛这种做法在reddit上引起了不小的民愤,至少有600个人用“顶”对指责这种做法的贴子表达了态度。进场和按准备按钮这种凑数的镜头太多,明明可以凑够时间把9场全部放出来,但反而省略了两场,实在无法理解。比如说Witch Doctor这场之前,节目用了好几分钟又复述了一遍Witch Doctor有多厉害,信息查重率怎么说也得100%了,而且比赛本身又不一定有Copperhead那场精彩,就是一整个大匪夷所思的动作。
也有人希望第四季时的维修区汇报员能回归,或者希望Pete能至少多说一些更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让节目花几分钟的时间只为了告诉我们“看,Blip很复杂”、“这是Hypershock的电池组,它很大”、“机器长得像人,SMEEEEEEEEEEEEEEEEE的建造者很高”这种玩意。我们想知道Blip到底是怎么复杂的,拜托,凑数也得有点技术含量吧。
相比之下,大洋彼岸的Robot Wars每集播出时间只有一小时,但也能塞进去7-9场,甚至还包括了维修区的汇报。BB虽然占据着两个小时的播出时间,但光是广告就占了几乎三分之一,剩下的80分钟里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弄那么多虚的,实在是……无法开脱。
来源:r/battlebots/comments/th4egh/battlebots_editors_the_only_reason_that_an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