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再一次为国立功,生物学领域技术大进展,或改变植物售价方式

最近,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技术大进展,而这次北大再一次为国家立下大功,原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教授,揭开了被子植物防止多精受精分子机制,在掌握这个秘密后,植物的受精方式可能将要被人工改变?未来或许还将改变植物的售价方式,这绝对是一个有价值的技术,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现知全世界被子植物共有20多万种,占植物界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已知的被子植物约2700多属,3万余种。

生殖技术是生物能够繁衍生息的关键,众所周知,动物生命的开始起源于受精卵,它需要精子与卵子相结合,才能够形成妊娠反应,但受精卵形成的条件也十分苛刻,并不是精子与卵子相遇就能够产生,需要大量的精子前赴后继去溶解卵细胞的表面物质,几亿细胞中,只有那个恰到好处的精子细胞才能够进入受精卵,一旦精子与卵子相结合,那么其他精子细胞就难以进入了,但如果出现多个精子细胞同时进入的情况,则会导致受精卵基因紊乱,直接出现停止发育的情况。

但植物与动物不同,尽管被子植物也需要精细胞与卵细胞相结合,但植物的构造显然没有动物这么复杂,而且植物的繁衍更加被动,甚至需要一定的外部手段进行干预,被子植物在开花后,比如在风、昆虫或者其他动物的作用下,让花粉实现传播,而花粉也需要恰达好处的落入胚珠中,才能够让种子进行发育。
要知道一朵花上有大量的花粉,难道就不会出现一颗胚珠被多粒花粉受精的情况吗?原来瞿礼嘉教授发现,植物花粉管是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关键,当花粉管爆裂时,会导致花粉管表面的肽大量减少,从而有效解除胚珠的屏障,如果第一次受精失败,那么就会有第二根花粉管进行补偿受精,一直到胚珠完成受精为止。

图为花朵
那么这个发现,对人类而言有着什么意义呢?对于地球而言,其实最离不开的生物就是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够给动物提供食物,同时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因为环境改变,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濒危植物,想要拯救它们甚至比拯救大熊猫更加困难,但掌握了这项技术后,就可以对濒危植物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从而扩大濒危植物的种群。
同时,这项技术也能够进一步上升为基因工程,要知道许多植物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但此前因为产量较少,所以价格普遍比较昂贵,但通过人工干预,甚至是基因工程,就可以将这些植物的优良性状给保留下来,并且丰富人类的食谱。一些原本普通百姓吃不起的植物,现在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