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BIM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2019-11-12 17:32 作者:小筑教育BIM研究院  | 我要投稿

背景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5〕159号印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后,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指导意见,极大推进了BIM的应用。

BIM技术正逐步得到建筑行业从工程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认知、认可及采用。

01

BIM应用落地时机已成熟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指在建设工程及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阶段全寿命周期创建和管理建筑信息的过程,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

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国内经过近10年对BIM技术的探索、研究、标准编制、软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大赛等工作开展,为BIM的落地应用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而“数字中国”要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持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大数据发展应用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数字建筑”成为构成基础,而BIM是实现“数字建筑”的核心技术,发展BIM技术对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列入新职业,为新时代建工行业BIM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此变革下,高校纷纷把BIM列入教学内容,地方开始推出相应鼓励政策,投资方也在项目招标的各阶段把BIM技术作为一个必要条件。

显而易见,BIM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而且BIM落地应用恰逢其时。

02

BIM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期数据共享

目前建工行业,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维各阶段基本都由不同主体负责,于是常常出现数据及信息不共享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工程效率从而导致成本浪费。以韩国为例,韩国一年由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在150亿美元。而我国更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项目费用损失远远大于韩国。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的五大特点,使建设各阶段实现互通从而达到数据共享,在避免了数据错误的同时,提高了生产建设的效率保障了建设工程的质量,避免了材料、人员等浪费。

基于BIM技术在建工行业中优势凸显,一些业主正在建设企业BIM协同工作平台,规范企业项目管理流程,项目各参与方都在协同平台上进行BIM数据共享,实现项目在事前、事中管控的目的。

例如:万达地产搭建的“万达总发包BIM协同管理平台”,编制了万达商业地产BIM设计、施工标准和指南,建立了万达广场的建筑构件族库近千个,对计划、质量、安全等管理模块进行了重新梳理,设立了多个管控节点,让各设计、施工、分包方在项目中共同使用平台工作,大大提高了项目设计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03

装配式建筑应用BIM如虎添翼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和建造效率。


建筑构件的模块化设计,要做到构件的种类越少越好,使用BIM技术进行构件分拆。工厂生产是将BIM设计信息直接导入工厂中央控制系统,并转化成机械设备可读取的生产数据信息,可直接生产构件。使用BIM模拟安装构件顺序,构件到现场后,结合BIM预安装方案进行安装。例如: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是空间复杂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其设计就是采用BIM技术清晰地表达出其构件的空间关系复杂性,并进行批量的钢结构构件生产后到现场有序安装,保证了工期。

BIM与装配式的结合,借助BIM技术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将生产过程的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并实践着智慧建造的理念。装配式建筑采用BIM技术如虎添翼。

浅谈BIM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