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拉康》笔记
引言
临床上使用拉康学说的难点在于我们很难找到有指向性的地标,作者给了大致的方向:
第一类可能出现在形成诊断的过程中;
第二类是必须坚持的与行动治疗和动力有关的指导;
本书主要涉及的是精神病理结构的动力学和经济学描述,主要包括:倒错、癔症、强迫症。
诊断与结构
精神分析中的诊断概念
精神分析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临床精神分析的模糊性:预先设置一种诊断,以便决定治疗的进程,即便这个模型的相关性需要在诊断开始后才能得到确定。这也是精神分析诊断的临时性。
常规医学的诊断概念:
观察标准,类似医学的本体论,核心模型;
分类标准,根据不同的案例适配不同的方法;
因此医学诊断是病因学视角和区分性诊断学视角的双重视角。
但是精神分析唯一能得到的关于病人的信息只能从病人充满谎言的想象性的言辞中获得,这些言辞往往会掩盖病人的欲望。
尽管存在无意识的不可预测,精神分析也存在某种流程化的诊断,这种诊断是临时性的:
诊断需要被预设以确定方向但又需要被悬置,以便在诊断过程中对诊断结果进行更改。
诊断的临时性也需要一种有直接治疗价值的干预,这个干预将会确定诊断的结果。
上述的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观察时间。
症状、诊断及结构特征
常规的作为科学的医学寻求的是普遍性,也因此建立在稳定的因果论基础上。但是精神分析研究的都是一些特殊案例,并不能建立在普遍的因果论上,而是建立在精神因果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分析并不是科学。这是因为,无意识的动力并不会直接从症状上全部呈现出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无意识运动的冰山一角。
尽管如此,我们依靠的倾听仍能告诉我们倾听者的主体结构,并基于这种结构形成某种临时性诊断。
举个例子:受虐狂有攻击自身的享乐,而暴露狂有观看自己暴露的享乐。这些都是冲动转向自身的症状,但是临床上我们又不能直接根据诸如暴露癖而直接得出倒错这一诊断,因为临床告诉我们癔症也在暴露癖症状中占比不少。
正因为无意识是像大他者的言辞那样被结构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言语来了解症状。我们要通过言语区分症状和结构性特质,进而进行诊断。症状作为意指材料,本身就是凝缩的这样的能指过程,也就是一个metaphor。无意识也是根据隐喻和转喻运作的。
但是,治疗师首先就已经被病人放在了一个大他者的位置,分析家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去发掘病人的欲望本质,这个本质也就是结构性特质的恒常性。
父性功能与精神结构
每个个体的冲动都联系于获取不存在的阳具的欲望,即一种父性功能的表达。儿童的阉割开启了意指过程,从而进入象征界。
精神结构(倒错、强迫、癔症、精神病)都与阳具引导的某个阶段相关,当父亲、母亲、孩子之间的欲望围绕阳具陷入冲突,这些精神结构便发生了。
结构虽然是不可逆的,但是结构功能是可变的,正如所指在能指下滑动,结构想表达自身,可是象征化总有剩余。
拉康对实在父亲、想象父亲、象征父亲作了区分:
实在父亲:父亲的当下存在;
想象父亲:母亲口中的父亲形象,父亲所指;
象征父亲:开启意指过程的幻想的具有阳具的父亲;
俄狄浦斯情节中关键的并非实在父亲,而是想象父亲和象征父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识的父亲主要是想象父亲,而那个拥有欲望的并具备双重特性(父之名和原父之名)的主要是象征父亲。
阳具作为锚定象征界的中心,开启了意指过程,也可以视作欲望的地标,以确定诊断。
举个例子,倒错就来自于欲望的受阻,也就是儿童未能从母亲那里知道她欲望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