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在于?
现在来上大学的,基本都是十七八九的青年们,刚刚经历过高中生活,一腔孤勇地向往着大学的生活如何如何。
大部分人在上大学之前,都会不自觉地美化大学,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报纸、文章上有关民国大学的传奇经历最多,让人恨不得穿越回去和那些风趣幽默不畏强权的大师校长们谈笑风生一番,而且更多的,或者是更本质的,其实就是对高中的不满罢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要么选择回忆,要么选择想象来充当精神力量应对目前躲避不了的苦涩,只不过是那个时候大家的回忆是如此的单薄,想象的力量又被社会的各方面人为地加强,大学对高中的吸引力和魅力高到宛如精神迷药一般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连续十余次高考的勇士,大家总是要走进自己曾经的想象中的,然后,事情就像《2001:太空漫游》里一根骨头变成一艘飞船一般,翻天覆地地变化了。
有些高中会存在令人费解的规定,比如站着吃饭、班主任要查学生寝室,但是这种事情从根本上学生能明白,不就是为了高考的分儿,我给你好好学习就是了。虽然这是一种变相的容忍(面对这种事,学生如果想愤而反抗,自身的压力其实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但起码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大学不是。
我没法代表所有的大学生,我的学校自然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但是我这里只想说一点,这一个问题可能很有代表性,就是:大学的某些规定,既不出于学校的利益,也不出于学生的利益,含有很大程度的“一拍脑子”性。
我昨天才考完一门试,名字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基础》。顾名思义,这门课是教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里面也有很多东西,比如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等等。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门课闭卷考试,考的还是材料分析题。
我从知道这个消息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想,想到今天也不明白,为什么一门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生涯的课要考试,为什么又要以这样的形式考试?我为什么要通过分析别人的经历来证明我自己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涯?我为什么要背下来MBTI各个性格的对应特征?就算考试又能如何,能帮助到学生什么……
简而言之,这到底,有什么用?
大学生也确实需要规划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个考试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还是学校只是觉得任何一门课都要考试?老师们觉得自己的讲课不足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在复习中学习?
这就是令我费解的地方,似乎在大学只有规定,没有理由,学生理解不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之前考试周,很多大学的考题都上了知乎热榜,很多学生吐槽难度过大,也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教考分离。
其实翻译一下一句话,老师上课教的仿佛行云流水不值一提的课,考试变态难。当然这个难是相对于上课,就像安徽大学的高数卷纸是中科大出的,对中科大来说很一般的题,可能对安大就很有难度。
原来单纯的考试变难就能提升教学水平?我是没转过来这个弯,倘若真如安大的情况,能考好的学生绝不是复习往年试题,复习笔记的,应该是去中科大蹭课猛刷吉米多维奇的,感情提升本校学生成绩得靠别的学校啊。
还是那句话,这到底,有什么用?
我个人以为,这点是高中和大学内在逻辑上最重要的点了。我们应该时刻思考着,我们所干的事,是为了什么,又有什么用,能不能达到呢。分享给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我刚从大职规书上学的:目标制定的SMART+C原则,可以去看看。
大学的传说已经深刻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了,远至哈佛剑桥,近至清华北大,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大学应该是逻辑与知识并存,艺术与道德兼得,而不是如今这样,令人费解的规定和政策层出不穷。
大学之大,在于什么?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著名的答案了,现在,我也要给出我的了。
大学之大,在于所思所想之大。思想归正,百源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