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战片带来的国际主义思考
一部片子的意义在于受众如何去解读,无论拍摄者的本意是反战还是反战败,作为受众的我,感受到的是反战。我相信拍摄者也是想表达反战的思想。有人说日本人就是垃圾,应该扔进垃圾桶。但是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我要明确的反对这种观点。
一、反战与反战败
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反战、什么是反战败。
反战即反对在任何冲突中使用军事力量的行为,或反对某个特定的国家发动战争。
而反战败,引用逼乎用户“rock zwjt”的观点:“反战败其实是反战下面的一个子项,或者说是一种不完善的片面的思维逻辑。”即是说,反战败虽然也属于反战的范畴内,但出发点狭隘,仅从某一方的角度去反对战争(更常见的是战败国对于战争的反思仅限于“因为发动了一场打不过的战争”,当然从这个角度出发,侵略有功论也属于反战败言论)没有上升到人类道义的角度上去。也就是说反战败属于反战,但反战不一定不属于反战败,我们要追求的是反战。
从这个逻辑出发来看这部片子,本片着力表现了军国主义下的战争狂热者的疯狂行径与有人性思想西乡升和粟林忠道等人的矛盾冲突,讽刺了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泯灭,那么从这个意义上,他上升到了人类道义(即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对人性的呼唤)上去,所以他是一部反战片。
二、反战的细节
本片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反战的描述。
第一大方面便是感官上的。全剧采用冷色调,用灰暗的颜色代表战争的阴霾;用镜头刻画战争的残酷,血肉横飞的场景,用感官上的刺激,传达战争的恐怖;在最后粟林忠道在地道中听到来自自己家乡的童声合唱团所唱的守备队之歌,稚嫩而又模糊的童声与绝望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段我个人认为是全剧的最高潮,前面2个小时的压抑感被童声打破,但打破后却是无尽的绝望);最后西乡被俘,送上担架,全片唯一的暖色调镜头出现在这里

太阳从海平面升起,寓意着从战争的阴霾中解放出来,对战争的唏嘘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期望。
第二个大的方面,便是剧情上的描写,我在这里就挑几个片段进行说明。
首先便是全片主人公的存在,西乡升对于战争的态度。西乡本来是与妻子花子共同经营面包店的小店主,但受到强制征兵(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如果一个日本人不按照社区内,社会的规则行事,便会受到来自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双重谴责,所以这里名义上是自愿的,但是西乡内心并不愿意,所以我仍归为强制)来到硫磺岛。但是他内心一直不满战争,有极为严重的厌战情绪,这种情绪贯穿了全片,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如因为厌战情绪,所以没有执行上司用手榴弹自杀的命令反而是去与粟林忠道汇合等等),又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从开篇给花子的信一直到最后被俘,他从来没有为了军国主义而疯狂,最后他抄起铁锹向着美军挥舞也只为了抢回他所敬重的粟林忠道中将的M1911配枪)。
其次便是军中军国主义狂热者,眼看将要失败,为了军国主义用手榴弹进行自杀,与粟林忠道尽可能活下去进行战斗的命令的冲突,我对历史中的粟林忠道不太了解,但就剧中他所出现的形象,他只是一个服从大本营命令,为了尽可能守住硫磺岛的一个普通军人而不是一个军国主义者,但他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还有自己军中的军国主义狂热者。
再然后便是原宪兵清水洋一,他本来作为宪兵,应该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但是他违反上司命令,没有开枪打死百姓家的狗,所以被分配到硫磺岛上,说明他内心是不认同军国主义的,在他与西乡的相处中他也渐渐的厌烦战争,最后他向美军投降,但他却被美军射杀(美军在与日军的交战中,由于军国主义的宣传,日军经常伪装成俘虏进行进攻,即使真的被俘也会认为美军会残忍地对待他们而拼死反抗,毕竟他们也是这样对待俘虏,所以美军经常会直接射杀前来投降的日军,这也算得上是无奈之举,和军国主义的作茧自缚)。
三、如何正确看待这段历史
诚如伟人所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国际主义的核心,要分清阶级,同一阶级的,我们要联合。所以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必须区分日本侵略者和日本人民,绝不能泛化仇恨对象。联合全世界的无产者,包括日本人民。
每一个时代的人有不一样的时代使命,上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打跑侵略者,为死去的同胞报仇;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辩证看待历史,牢记历史,坚守反战与和平思想,共求发展。

写的比较仓促,可能有些地方没有表达得很清楚。
我欢迎与我意见相左的人进行理性讨论,如果你只是想钓鱼或者扣帽子,发表没有任何逻辑、思想、事实的言论,我会拉黑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