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2号升空欢欣雀跃,国际空间站前景暗淡,中国成全世界希望!
最长的飞行
按照计划,神舟12号的乘员组将在空间站里飞行三个月,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宇航员空间飞行的最长记录,我们的空间飞行时间从杨利伟的不到一天扩展到三天、7天、一个月,如今已经达到了三个月的水平,这不但意味着我们的航天员越来越训练有素,也说明空间医学和生命保障技术不断完善。国际空间站上的驻站航天员一般会在空间飞行180天左右,俄罗斯宇航员曾经创下太空飞行437天的世界纪录。也就是说我们的空间飞行时间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史上最高安装队
神舟12号的主要任务,是把天和舱与天舟二号飞船里的货物都拆包,然后把仪器设备安装到位、备用物资存放到指定位置,还要把舱外航天服安装到气闸舱附近的位置。准备以后出舱行走用。
听起来这就是个安装队的工作,只不过是把工作场合换到了宇宙里。其实人类在探索新世界的时候,总是要一次一次重复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航海是这样,航空是这样,连汽车和高铁也是这样。不过飞机一般是在地面上装好所有设备之后才起飞,空间站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主要是考虑到火箭的运载能力有限,如果把设备全都装进去,天和核心舱的重量就太大,不能用长征五号B火箭送进预定轨道了。另外,很多设备和器材如果装进实验机柜,不一定能经受住发射时的振动。把它们单件包装好之后送上天,再安装进去,反而会平安无事。

为啥还是飞行员主打?
16日早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了神舟12号飞行任务的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名单。承担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依然是从空军飞行员里选拔出来的。其中聂海胜、刘伯明两位已经是“老鸟”了,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和神舟十号两次飞行任务,在神舟十号任务期间还进行了舱外行走。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发展了20多年,宇航员选拔和空间生命保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为什么这次还需要三位飞行员出身的宇航员上天?科学家出身的任务专家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进入空间站呢?
目前中国空间站还在建设和调试阶段,虽然经过了尽可能详细周密的地面试验,但是宇宙里有什么、会发生什么,还有很多未知数。存在着很多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随机应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只有飞行员出身的宇航员才能够具备足够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去应对紧急情况。特别是那些曾经遭遇过空中险情的飞行员,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置能力。等空间站建设完成,调试妥当,科学家们就有机会上天了。

蒸蒸日上与前途暗淡
就在我们为神舟12号飞行欢欣雀跃的时候,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合作的国际空间站却正在纠结之中。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也就是俄罗斯制造的星辰号,已经到了寿命晚期,必须换成新的。但是因为美俄关系恶化,要不要换、谁来出钱,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美国方面打算委托一家私人公司来承包和经营国际空间站,这样的话俄罗斯肯定是不会再参加了。但这家私人公司有没有本事制造核心舱,谁也不知道。如果他承包过去,那使用空间站的费用肯定要大幅度上涨,现在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欧美国家日子普遍难过,缺钱哪!所以,国际空间站的前景不是很光明。
现在,有一些人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羡慕嫉妒恨哪!但还是有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期望中国空间站取得成功,这样他们就有机会,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继续下去。这就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中国带给全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