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元·陈孚《江天暮雪》

2023-03-15 14:02 作者:腰不好的长腿星人  | 我要投稿

江天暮雪

陈孚 〔元代〕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译文

万里长空席卷着玉雕般的雪花,风吹汀洲白茫茫一片。

长空中再不见大雁的身影,暮色之中的千山如破晓时宁静。渔翁感到雪寒欲要归去,但回巴陵的道路已分辨不清。坐着或是睡会皆可自任孤舟漂流,白云深处闪出一点蓑衣背影。


注释

汀洲:水中小片陆地。浩浩:广大貌。

巴陵:今湖南岳阳市。

坐:因为。

蓑:蓑衣,雨具名,多以蓑草(即龙须草)制成。这里代指渔翁。


赏析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元·陈孚《江天暮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