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

考点一、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①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春秋末、战国初,代表是《论语》《老子》《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简明议论错。
第二阶段为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 气势磅碍。《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有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阶段为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文章完全摆脱了语录体,基本上形成了以正面说理为主的专题论文。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荀子》行文条分缕析,比前繁富,反复论证,浑厚缜密。《韩非子》 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开头,或“子曰”、“子谓”后首句的前二、三字。按照习惯,通常把前10篇称为“上论”,后10篇称为“下论”,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馆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 《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孔门十哲”,又称作四科十哲。其指中国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皆是孔子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别(科),称为“孔门四科”。十哲是根据《论语》“先进篇”一章“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伸弓。言语:宰我、于页。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曰十哲。曾参以孝闻名,特塑曾子像坐于十哲之次。
③孟子及其弟子的《孟子》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朱熹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据《史记》记载,《孟子》 一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各章开头的几个字,没有特别的含意。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孟子》特点如下:首先。文气雄健,气势磅礴。词锋犀利,如决江河而下,浩造荡荡,笔锋所至,万物披糜。感情洋溢,爱憎分明,波澜曲折壮阔,词采华瞻,有时宽厚弘博,有时轻松幽默。明白晓畅,明朗简洁,流畅疏荡,极少生僻字词。其次,《孟子》长于辩论;逻辑严密,善用问答方式的表现方法,逐步深入问题,层次清晰,一问一答穿插变化。制造气势,分清层次。突出主题。辩论方法灵活多样,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虚实莫测,欲擒先纵,处果出机敏和智慧;尤善设机巧,引人人毂,说理详尽。最后,《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如“挟太山以超北海”、“五十步笑百步”。举例取譬时,又富于幽默,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孟子》 修辞技巧甚高,善用反问句、对比、排偶句,又善用虚字和语气词。